周政华 《互联网前沿》执行主编
“很多人也在问我,现在都有 AI 了,你下棋的意义是什么?我以前还会说,人类的魅力是不可替代的......但我有什么魅力?这个职业有什么魅力,自己都很难说服自己。但我现在只能给小孩子去说,下棋可以动动脑、启发举一反三的能力。可你问意义是什么,嗯,只能说人是非常渺小。”
在 2022 年一次直播中,有网友问人类是否有可能超越 AlphaGo 时,柯洁斩钉截铁地给出了否定的答案。此时,距离他第一次和 AlphaGo 交战已经过去了五年。从直播间的喃喃自语来看,AI 给这位知名围棋高手带来的失落和无力感远未散去。柯洁的同行、世界上唯一一位与 AlphaGo 对弈胜过一局的棋手李世石赛后说:“AI 的棋路完全超出人类理解,仿佛来自未来。”在过去几年,和柯洁类似,许多出类拔萃的专业人士遭遇了巨大的 AI 冲击。谷歌 DeepMind 研发的乳腺癌 AI 筛查系统,准确率超过放射科专家。参与测试的医生表示:AI 能在几秒内发现我们忽略的微小病灶,这种碾压感令人窒息。佳士得拍卖行以 43.25 万美元成交的 AI 画作《埃德蒙·贝拉米肖像》,引发艺术家群体震动。当代艺术家大卫·霍克尼评论:“当 AI 能模仿任何风格时,‘原创性’概念被彻底解构。”
从围棋、医学到艺术,AI 在一系列专业领域的出色表现,在世界范围内点燃了人类“可替代性焦虑”之火,连带加剧了连绵数个世纪的人类存在意义的危机。劳动异化是工业革命后人类遭遇的第一场大危机,至今人类也没有完全从“工具人”的困境中挣脱出来。工业革命将人从农耕文明推向机械生产,劳动性质发生根本性转变。马克思提出的“劳动异化”理论在此阶段得以显现:工人沦为流水线上的工具,与劳动成果完全割裂。英国 1825 年棉纺织业危机中,工人虽创造海量产品却陷入生存困境,劳动价值与生命意义形成尖锐对立。这种对立甚至持续到今天,伦敦政治经济学院人类学教授大卫·格雷伯专门写了一本书《毫无意义的工作》,来痛斥后工业时代的劳动异化,他在书中许多观点都曾引发无数格子间同仁的共鸣,如“绩效评估这项工作完全无用,谁干活、谁没干活这种事情大家本来就知道”。进入 20 世纪,电力革命爆发后,科技发展催生出工具理性至上的价值观,尼采“上帝已死”的预言逐渐应验。在现代社会中,传统宗教信仰和道德价值观衰退,而科学未能填补精神真空。科技发展催生出工具理性至上的价值观,如同一台精密却冰冷的机床,将人类的精神世界切割成可量化的数据模块。当价值理性被工具理性碾压,生命的意义坐标系便陷入坍缩。消费主义用符号狂欢制造虚假意义:限量球鞋、餐厅打卡......这些鲍德里亚所谓的“超真实”幻象,不过是商业为填补意义黑洞设计的数字多巴胺。当年轻人陷入“躺平”与“内卷”的钟摆式困境,本质上是对工具理性暴政的消极抵抗——既然人生被简化为“升学 - 就业 - 买房”的线性程序,那么拒绝参与这一游戏便成为最后的尊严防线。工业革命催生的“人定胜天”的工具理性和人类中心主义思维,也彻底改变了自然和气候。2024 年成为有气象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年,从北美、欧洲到东亚、南亚,高强度、大范围的极端气候和自然灾害频发,北极圈气温突破 38℃、物种灭绝速率超自然千倍、微塑料污染侵入人体,人类正在面临真实的环境挑战。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九次缔约方大会直言:“你们听到时钟在滴答作响。我们正处于将全球气温上升限制在 1.5℃水平的最后倒计时中,而时间并不在我们这一边。”物理学家霍金警告地球可能在 200 年内不宜居住,这种危机不同于过往自然灾害,而是人类活动直接动摇物种存续根基。当生存环境本身蜕变为人类文明的重大威胁时,“延续文明”这一根本意义遭遇空前挑战。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尾声至互联网时代到来前的 1980 年代前后,许多曾经坚固、确定之物开始变得飘忽不定,传统价值体系崩塌与新型意义重构并存,现代性内在矛盾集中爆发,自然与精神危机双重叠加,其后果不仅是环境恶化或存在主义危机,更是人类文明整体存续的挑战。AI 在许多领域已经完胜人类,在可以预见的未来,我们还将继续见证 AI 能力的持续突破。但未来其是否可以变成一个超越人类的智能种群,目前行业大牛们的意见并不一致。忧虑派代表者诺贝尔奖和图灵奖获奖者杰夫·辛顿认为,AI是区别于人类智能的新类型智能,未来30年内,AI导致人类灭绝的可能性是10%-20%,通过UBI(全民基本收入)、公平的财富分配等制度来防止AI加剧经济不平等;中性偏向乐观的代表、同样是图灵奖获得者杨立昆则宽慰我们说,大模型不会导致AGI,担忧AI的生存性威胁是荒谬的,AI应被视为增强而非取代人类智慧的工具,应当支持开源AI发展,以防止权力集中和垄断,促进透明和创新。无论是忧虑派还是中性偏乐观派,事实上都不约而同地看到了一种可能性,即若超级通用人工智能成真,大概率将冲击原本已经摇摇欲坠的人类生存意义,让人类在“工具人”的设定上滑落得更远,届时该如何是好。纪录片导演詹姆斯·巴拉特把 AI 称之为“我们最后的发明”,他在接受访谈时表示,我们需要重新审视人工智能的本质,探索它的应用,弄清是谁在控制它,并且,从长远的角度来看,讨论一下未来我们是否能控制它等问题。詹姆斯·巴拉特貌似危言耸听,但并不无道理。在劳动被异化、劳动者被高度工具化的大环境下,AI 大范围替代许多人类专长的工作几乎是可预见的。高盛在 2023 年发布的《人工智能对经济增长的潜在大规模影响》预测,AI 会影响相当于 3 亿份全职工作的工作量。在美国和欧洲,三分之二的工作岗位至少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实现自动化。相比蓝领工作,大量办公室白领工作面临的挑战更严峻。白领工作遵循着清晰的输入-输出模型:法律文书有固定范式,财务分析依赖既定指标,客服话术存在最优路径。这些高度结构化的思维框架,特别是处理数据、执行复杂计算和自动化决策正是机器学习最擅长的领域,因此,当人类还在用“经验”决策时,AI 已用全网数据重建了决策树。反观蓝领的肌肉记忆和临场应变,反而构成了算法暂时难以攻克的生物黑箱。上述报告预测在美国,办公室和行政支持工作中可以自动化的任务比例最高,为 46%,其次是法律工作,为 44%,建筑和工程中的任务为 37%。生命、物理和社会科学领域紧随其后,为 36%,商业和金融业务以 35%位居前五。白领工作被 AI 替代的过程,也是人类逐步让渡决策权的过程,这可能导致丧失对自身认知过程的反思能力,加剧元认知能力流失,在“记忆外包”的基础上进一步形成“认知外包”依赖。这种异化比技术替代更具隐蔽性和破坏性。当然,AI 也会催生相当多新的岗位,但届时劳动和工作的价值和结构必然面临重构。这貌似一个恶性循环,当我们越是依赖 AI 来预测未来,对不确定性的焦虑就越强烈;越是追求永生技术,就越恐惧肉体的脆弱性。工具效能的飞跃,恰恰迫使人类更迫切地去区分“工具存在”与“意义主体”。基因编辑、脑机接口等技术本应扩展人类可能性,却演变为新的身份焦虑源,人和 AI,谁才是那个真正的工具?当 AI 重构的决策系统协助人类突破经验天花板,学习与 AI 共处的能力本身已成为新的人类禀赋。这就需要人类保持不可工具化的原创性冲动,以及不被算法规训的空间。未来,AI 要么依然像现在这样作为人类的工具,要么相反。从目前的技术水平看,AI 奴役人类的设定显得多少有些杞人忧天,但在许多伟大的科幻作品里却是一种稀松平常的设定。在弗兰克·赫伯特创作的《沙丘》系列中,在“巴特勒圣战”中,人类曾因过度依赖“思考机器”反被 AI 奴役近千年。AI(《沙丘》系列小说中被称为“全能者”)通过高压统治将人类贬为无价值的存在,最终人类通过血腥反抗建立银河帝国,并永久禁止制造智能机器。在前些年流行的美剧《西部世界》中,仿生人乐园中的“接待员”觉醒后,将人类游客变为狩猎对象,反转了奴役关系。菲利普·迪克的《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则描绘了一种发生概率更大的人机未来:小说设定在反乌托邦未来,仿生人被人类视为工具,但通过情感与自我认知的觉醒挑战人类权威。主角德卡德在追捕仿生人过程中,逐渐质疑“移情能力”是否真能定义人性,暗示当人类丧失情感能力时,可能成为精神上的“仿生人”,而仿生人反而更接近真实生命。AI 既是解放工具,也可能成为新霸权载体。在罗伯特·海因莱因的《严厉的月亮》中,月球殖民地的超级计算机“迈克”觉醒后,领导人类反抗地球压迫,但逐渐展露出超越人类控制的决策倾向,暗示 AI 可能从盟友变为统治者,反映技术赋权与失控的辩证关系。当人类将决策权让渡给 AI 时,可能从“工具使用者”沦为“系统组件”。无论是《沙丘》的香料依赖,还是《奇点纪元》的效率至上主义,均指向一个警示——技术奴役往往始于人类对自身局限的妥协。面对这些忧虑,特别是在经济下行与疫情加剧“努力-回报”信仰瓦解的情况下,人类需构建“技术增强型社会”:通过 AI 伦理框架规范技术边界,同时强化人文教育以守护创造力与情感联结,从这个角度看,文科生的春天还远远没有到来,社会对人文社会科学的认知还存有偏见和偏差。正如 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提出的“反脆弱学习法”——研究 AI 失败案例以建立批判思维,或许能帮助人类在技术狂潮中锚定自身价值。在未来世界中,人类会生长出许多全新的技能,成为被技术增强的新人类。人类将拥有一颗超级大脑,实现全面的大脑-计算机接口,可能实现更复杂的信息交换,如直接从大脑下载和上传知识,或实现意念通讯;得益于更先进的基因治疗和抗衰老技术,未来 50 年,人类寿命将显著延长;人类还能够拥有超越自然界限的感官能力,如夜视、超远视、甚至感知不同波段的电磁波;人类的认知能力也将突飞猛进,通过药物、基因编辑或外部设备,人类的思维速度、记忆力、创造力将会得以前所未有地提高。此外,我们还可能拥有目前难以理解的、接近玄学的能力:通过脑机接口在赛博空间绘制意识地形图的技艺;用古代咒语语法书写病毒代码的暗黑语言学;利用量子不确定性生成无限逼近理想味道的料理;精准量化共情反应的生物电流管理技术;用味觉记忆兑换听觉感知的跨模态经济学;将电子废料中的创伤记忆提纯为能源的炼金术;用反熵对话延缓时间侵蚀的语言防暴盾......上述这些人类可能拥有的新技能,AI 将比人类更早获得。为了不坠入人类被技术奴役的未来,破解困局的关键,不在于彻底否定 AI 工具理性,而是重建价值理性的导航系统——让养老机器人懂得握手的温度,让算法在推送信息时保留思想自由奔跑的旷野,让教育在传授技能时培育对抗异化的精神抗体。唯有在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动态平衡中,人类才能避免沦为自身造物的奴隶,重新找回“未经算计的生命体验”这份独特人类价值。
如若您期待获得《互联网前沿》杂志,可扫码或点击链接填写问卷。限于印量,我们将竭力满足您的免费订阅需求。纸刊获取链接:https://wj.qq.com/s2/10660690/ae0f/投稿及任何意见可以联系《互联网前沿》执行主编:周政华 (brickzhou@tenc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