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管“自动驾驶”,中国踩刹车与美国松绑
当美国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 (NHTSA)对自动驾驶的监管做出松绑的决定时,美国交通部长肖恩·达菲(Sean Duffy)声称:“ 我们正在与中国展开一场创新竞赛。” 的确,这既关乎汽车行业的未来,也关乎AI应用的未来。
这也应该是一场谁能安全到达终点的竞赛。之前几天,中国监管部门,却要为“蒙眼狂奔”在智能驾驶道路上的中国电动车厂商,猛踩一脚刹车。
在这看起来有点像是对内卷式创新的中国电动车企业,要强调一下监管;而担心自己官僚式监管过多的美国,要强调一下创新。
NHTSA删除了“不必要和重复的要求”,豁免了“仅用于研究、演示和其他非商业目的”的部分安全要求,同时修改规定,现在只有搭载L4级自动驾驶系统的车辆,才需要在发生事故时报告;如果是L2级系统,且未造成死亡或弱势道路使用者(比如行人或骑自行车的人)受伤,则不再需要。
新的监管框架被描述为三大原则,第一,优先考虑安全;第二,释放创新潜力;第三,启用商业部署。
特斯拉受益最大,它的Autopilot和FSD,其实都是L2级辅助驾驶。多年来,NHTSA一直在调查特斯拉驾驶辅助软件和紧急车辆的事故。按要求,如果车辆在碰撞发生前30秒内使用了自动驾驶系统,则相关公司必须记录碰撞事件并向政府报告其中。
截至去年底,特斯拉一共报告了超过1500起事故。截至去年10月15日,特斯拉报告给该机构的45起致命车祸中,有40起是特斯拉造成的。NHTSA声明称,事故数据对于评估新兴技术的安全性至关重要,也正是这些数据支持要求特斯拉启动召回。但马斯克批评这项任务过于繁重。去年底,特朗普政府就酝酿为该报告制度松绑。
中国已经赢得了电动车的上半场,正在迫不及待地要在下半场再赢美国一次。今年一季度,中国车市掀起“全民智驾”浪潮,辅助驾驶正迅速下沉至量产车型。电动车巨头比亚迪终于补上了这块拼图,今年2月,宣称“加配不加价”;3月底,王传福判断,相较于“上半场”,“下半场”速度会很快,大约只需要2到3年。竞争进入高潮。
就在中国在L2辅助驾驶水平上宣布“全民智驾”时,在L4水平上,2025年可能真正成为美国自动驾驶的元年。
大众宣布联手Uber,计划在美国部署robotaxi(自动驾驶出租车)。这是一项十年计划,要先取得加州机动车管理局(DMV)的路测资格,再取得加州公用事业委员会(CPUC)商业运营资格。大众汽车争取在明年底之前,在配备人类安全操作员的前提下,先在洛杉矶试水。而在中国的车展上,大众汽车则依靠子公司酷睿程,宣布自研辅助驾驶系统进入交付模式;小鹏也是它的技术合作方。
在无人监督的L4自动驾驶商业化领域,美国正在加速反超中国。谷歌发布财报,更新了旗下Waymo的robotaxi服务最新运营数据,今年2月每周付费订单约20万单,3月就增长到了25万单。百度是中国目前在这个领域唯一能和Waymo较量的,至少在规模上,百度车队数量不逊于谷歌。据其上一份季报,最近一个季度完成商业订单约110万单,换算一下,差不多就是每周8.5万单,差距已经被拉大。
马斯克计划在今年6月于德州奥斯汀,用Model Y配FSD落地Robotaxi运营。马斯克期望到年底能向更多美国城市推广。目前,特斯拉的robotaxi服务,已经在员工中测试了1500次。在奥斯汀正式运营的首日,可能会投入10到20辆Model Y。
这远小于Waymo的规模。去年底,Waymo披露过当时拥有700辆运营车辆;今年2月,一位youtuber用无人机拍到了位于亚利桑那州的Waymo工厂,那里正在将捷豹 i-Pace改装成现役一代的自动驾驶车辆。目测等待改装的超过2000辆。Waymo还有极氪的下一代前装量产车型。
但马斯克说,到了明年下半年,Robotaxi就会扩展到数百万辆,这听上去又是一张马斯克招牌的大饼。“人类远程操作员将随时待命。”按照特斯拉人工智能副总裁Ashok Elluswamy的说法,这就需要异常庞大的远程团队。
尽管马斯克一直不满于监管,但稍显讽刺的是,它是2024年中国市场汽车召回最多的品牌。据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的统计,特斯拉去年召回了约332万辆汽车,远超宝马与奔驰;自主品牌上榜两款,但崔东树提供的表格中,没有实名展示出来。在车辆安全方面,跨国车企的守法自律较为成熟,也更透明。
既然中国汽车企业已经认为已经领先国际水平了,而且渗透率已经超过了燃油车,它所受到的种种优待也应该识时退出。国内监管机构也打算让其负起相应的责任。
最近中国监管部门召集60多家车企业闭门开会,要求充分开展组合驾驶辅助测试验证,明确系统功能边界和安全响应措施,不得进行夸大和虚假宣传,严格履行告知义务,切实担负起生产一致性和质量安全主体责任,切实提升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安全水平。
今年2月,工信部和市场监管总局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准入、召回及软件在线升级管理的通知》。它其实包含了三个文件,既覆盖到准入、召回及软件在线升级管理与技术指南,还补充了组合驾驶辅助系统和OTA升级信息需要提交的车辆产品主要技术参数,也明确了智能网联汽车产品事件事故报告主要内容。
报告制度要求,在事故发生后48小时内,企业提交事故信息。事故是指系统使用期间发生的碰撞等事故,严格程度接近于美国在松绑前;如果造成人员伤亡或重大社会影响的,就要提前到24小时内。上报内容包括各类事故前后的车载系统等详细信息。即使没有造成事故,车企也要以季度与年度为周期,上报期间与安全相关的驾驶行为或情况,包括但不限于系统失效、超出系统边界等的功能自动退出等事件。
监管同时提醒行业,要戒骄戒躁。在3月的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上,国家发改委副主任郑备,直言行业“严重内卷、竞争失序”,骨干企业要重视长远,担当责任。国资委副主任苟坪强调“不卷噱头拼服务”。4月中旬,工信部强调生产企业必须充分开展组合驾驶辅助测试验证,明确系统功能边界和安全响应措施,不得进行夸大和虚假宣传。
在上海车展上,车企们老实多了。理想的“智驾版”改称为“智能版”,地平线的“高阶智驾”更名为“城区辅助驾驶”。也有部分车企高管,一时改不过口来,但在正式发布新闻稿时,被自己的公关部门把关用了“组合驾驶辅助”这个官方定调的标准化表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