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本土AI平权,腾讯与阿里各挑一担
腾讯与阿里巴巴先后发布财报,各自验证了自己的AI拐点。自年初资本市场第一次对中国本土AI真正兴奋起来之后,这是第一个完整财季。
腾讯单季度营收1800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3%;经营利润约576亿元,同比增长10%,其中毛利润首次单季度突破千亿。阿里巴巴单季度营收2365亿元,同比增长7%;经营利润为284亿元,同比增长93%。两家公司都将其归因于AI,承续上一财季开启的叙事,并各自暗示推动AI平权分别向消费者市场与企业市场落地。
上一财季,两家本土科技巨头,纷纷宣告中国市场AI“拐点”的到来。阿里CEO吴泳铭确认,当前首要目标就是追求AGI,承诺未来三年内投入过去十年的资本开支,超过3800亿元;腾讯确认当季资本支持大幅跃升91%,超过2023年全年,达275亿元,并承诺明年将进一步增长。
如今,这两家上市公司的“AI拐点”,越来越明显地各自通向了不同的方向。在财报会议上,腾讯为投资者指明了下一步,即深度连接微信生态组件的智能体。阿里巴巴则在通稿中,突出强调了“AI+云”,将成为其长期发展的新增长引擎。


这从两家企业财报宣传海报上的要素布局就能看得出来。前者将应用与产品放在重要位置,后者则花了很大篇幅介绍大模型技术与云基础设施。
一个侧重面向消费用户,一个侧重面向企业客户。这是两家企业各自优势所在,将在大模型通过智能体落地的阶段充分放大;在中国,它们都有庞大的市场基础。
OpenAI最近调整了盈利路线图,是观察两个不同市场的AI经济体量的窗口。这家没有“传统收入”的AI巨头,将2029年收入从1000亿美元上调到1250亿美元。其中,ChatGPT订阅收入占500亿美元,API调用收入不足250亿美元,智能体收入略高于250亿美元,新产品(也就是对包括免费用户在内的流量的货币化)约250亿美元。
在中国,短期内,订阅制不是一个好主意。腾讯高管也承认,目前国内几乎所有AI服务都是免费提供的。阿里巴巴更是几乎将旗下200多个模型都开源了,包括最新最强大的Qwen3。那么,参照OpenAI,中国本土的AI经济,主要在于面向企业的API,面向消费者的货币化,以及可以兼顾两者的智能体。
腾讯最有想象空间的,仍然是身为社交巨头的浑厚积淀。OpenAI可是非常想要一个社交应用的,正在秘密开发。相比OpenAI,腾讯拥有14亿微信用户,高度黏性。
当前,全球范围内,AI的平权首先发生在消费者用户人群,大模型的技术扩散对个体生活的改变,远远超过了它对组织结构的改变。OpenAI的差不多8亿活跃用户,最陡峭的增长阶段是通过初代ChatGPT发布,以及GPT-4o文生图功能更新。
硅谷AI大神卡帕西(Andrej Karpathy)认为,这与传统的变革性的技术通常遵循自上而下的扩散路径不同,是因为大模型拥有广泛但浅层的“准专家”知识或表现力,无需额外的专家参与,便能达到足够的水准;而个人往往只能在某一领域拥有专长,AI可以完成个人原本做不到的事情。
属于腾讯的AI拐点到了。在巨头竞相推出大模型的2023年,马化腾曾在股东大会上回应,这是几百年不遇的、类似发明电的工业革命一样的机遇,腾讯并不急于把半成品拿出来展示。但是,到了今年1月的员工大会,马化腾表示,希望腾讯各个业务部门,都能拥抱大模型的产品化落地场景。随后,就是微信接入DeepSeek,引导用户下载腾讯元宝。最近,微信用户已经可以将元宝加为自己的好友,让它帮自己阅读海量信息了。为适应变化,今年以来,腾讯大模型相关团队已经进行了两次架构调整。
在这次电话财报会议上,腾讯总裁刘炽平几乎预告了微信智能体的存在。智能体与微信链接,就是与14亿用户链接。它的另一端,用腾讯总裁刘炽平在财报电话会议上的回答,就是链接着“社交图谱、通信和社群能力、内容生态(如公众号、视频号)以及微信内数以百万计的小程序——这些小程序实际上覆盖了各类信息,以及多个垂直领域的交易和操作能力”。
这种微信生态专属的Agent AI,与市场上其他更通用型的智能体相比,可以充分调用微信独特的社交、内容和服务体系,在不同场景下,进行信息整合和操作执行,具备差异化的竞争优势。当然,是在保护用户隐私的基础上。
在财报电话会议上,微信还透露,希望在微信生态中打造独特的电商模式,通过微信生态内包括小程序在内的多个模块,将用户与商品连接。这也是智能体,以及AI搜索能够变现的方向之一。OpenAI正在鼓励商家对其开放商品链接的访问权限,尝试将其展示给搜索用户。
如果说,亚马逊对AGI的定义是,“一种能够帮助用户完成人类在计算机上所做的一切的AI系统”,那么,苹果希望创造“一种能够帮助用户完成人类在iPhone上所做的一切的AI系统”,腾讯正在创造“一种能够帮助用户完成人类在微信上所做的一切的AI系统”。
相应的,目前,阿里巴巴比OpenAI多了自己的基础设施与云客户。这就是它砸钱通往AGI的三大方向之一,另外两个分别是基础模型,以及自身传统业务AI转型升级。上一次财报会议上,阿里巴巴对AGI的解释简单粗暴:如果AGI相当于人类80%以上的能力,那么,占比全球GDP的50%的人力支出,可以被替代掉。这是典型的面向企业客户的AI叙事。
高呼“AI权力归于人民”的卡帕西也承认,不能低估大模型在企业或政府中的潜力。尤其是进入智能体经济时代,在红杉资本称之为“智能体集群”的新生态下,智能体之间相互交流、转移资源、进行交易,将在消耗云端算力的同时,创造增量价值。不过,在卡帕西看来,组织独特能力,恰恰是能够将多种专才集中在一个体系内。大模型目前的“幻觉”等问题,使得这些多才多艺但也容易出错的智能体,在实际工业与服务场景中难堪大用。
这也是为什么红杉资本最近在其AI峰会上,为万亿美元问题感到焦虑。该风投合伙人Pat Grady喊着所投企业跑步进场,深入垂直领域,深化特定功能,甚至去专门处理那些需要人类参与的复杂问题,包括派遣工程师(FDE,前向部署工程师)去干那些大模型还干不了的苦活脏活。
今年,阿里云CTO和通义实验室负责人周靖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称,相比Llama系列,Qwen系列后发居上,最大的优势之一,就在于更注重开发者需求。它迅速原生支持MCP,开源了Qwen-Agent框架方便开发者集成工具,开发智能体;模型和底层云计算系统,更为深度结合,让模型更好用、更普及。“客户要的不是单一的模型或云的能力,而是强模型+低成本+高弹性的综合体验。”
目前,阿里通义开源模型全球下载量超3亿次,越来越多企业用来构建应用,千问衍生模型数超10万个,很多也会选择部署与调用阿里的AI基础设施。过去一年,阿里云收入增速从3%加速至本季度的18%,创下三年来的最快增速;截至这一季度,AI相关产品收入连续第七个季度保持三位数的同比增长。
在这次财报电话会议上,阿里巴巴集团CEO吴泳铭透露:积极使用AI的客户,开始从数字经济(互联网、智能汽车、金融、在线教育)向传统行业(养殖业、传统制造业等)扩展;从大中型企业向大量中小企业扩展;在大中型企业,AI应用开始从内部系统向用户侧场景扩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