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研究院
发布于

青年和技术,如何改变了博物馆?|2025国际博物馆日

童祁 腾讯研究院特约作者


2025年国际博物馆日以“快速变化社会中的博物馆未来”(The Future of Museums in Rapidly Changing Communities)为主题,聚焦博物馆如何在社会、科技和环境加速变革的当下持续发挥影响力,凝聚共识。这不仅是对博物馆传统使命的肯定,更是对其未来发展方向的前瞻。
面对全球社会和科技的深刻变革,博物馆必须坚持文化核心价值,同时积极拥抱数字技术创新,推动文化传承与社会进步的协同发展,塑造更加包容、智能和可持续的文化生态系统,持续发挥其文化守护者和创新引擎的双重角色。
国家文物局在今年的 “组织开展2025国际博物馆日活动的通知” 里特别强调,“应重视和发动青年群体力量。”“博物馆通过精品展览和活动,阐释历史文化、呈现社会变迁、凝聚集体认同,受到广大青少年的青睐与欢迎。同时,突破单向教育模式,将博物馆空间转化为青年表达文化主张、探索社会议题的试验室,为文化传承提供可持续的动力和活力。”1
在数字化转型和人工智能技术日益渗透文化领域的当下,博物馆正从传统的文物收藏与展示场所,转变为连接过去与未来、促进社会对话和文化传承、本土文化身份与全球传播之间的动态平台。青年与博物馆的关系,在这个技术变革与人文价值激变的时代,成为一个关键性议题。青年一代也正在通过生动有趣的内容创作,为博物馆和文化机构提供了新的传播方式,成为连接中国和世界的桥梁。
“‘纹’以载道——故宫博物院沉浸式数字体验展”正在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展出,这是故宫纹样在香港的首秀

技术驱动的展览与体验变革

随着人工智能(AI)、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新兴技术的快速发展,博物馆也在热情拥抱数字技术和人工智能。这些技术正深刻重塑博物馆的运营流程、展览方式、观众体验和文化传播。博物馆不仅提升了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播效率,也极大丰富了公众的沉浸式体验和互动参与,推动文化与科技的深度融合。
人工智能工具正革新博物馆庞大复杂藏品的管理。传统上繁琐且易出错的编目、元数据创建和数字资产管理,现在都可以通过机器学习算法实现自动化和优化。AI能够分析图像、音频和视频,提高藏品的可检索性和可访问性。中国作为全球人工智能技术的重要推动者,正在积极探索AI与文博产业的深度融合,为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播注入了新的活力。
腾讯与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合作,用AI拼接数字文物
数字化展览已成为博物馆创新的重要方向。通过3D扫描、数字建模技术,博物馆能够实现藏品的高精度数字化保存和展示,突破地域与时间限制。中国众多博物机构在这个领域已经走在前列。例如,近年来故宫博物院倾力打造“数字故宫”,不仅已完成约92万件院藏文物的数字化采集,复原文化细节,还构建起覆盖72万平方米的紫禁城三维全景模型。这些数据不但为文物保护建立可靠的“数字档案”,而且通过AI算法与VR技术深度融合,将六百年的宫阙转化为可交互的文化空间2。沉浸式技术也提升了观众的互动参与感。此外,AI辅助的智能导览系统能够根据观众兴趣和行为,提供个性化讲解,提升参观效率和体验满意度。
技术还推动了博物馆运营模式的数字化转型。远程教育和在线展览成为常态,尤其在疫情后,博物馆通过短视频、直播、线上讲座和互动平台,保持与公众的紧密联系。这种线上线下融合的混合模式,既满足了不同观众的需求,也为博物馆开辟了新的发展空间。

青年群体参观需求与文化消费的变化

青年群体作为社会文化创新的主力军,其参观需求和文化消费习惯的变化,对博物馆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青年观众更注重体验感和互动性。传统的静态展览难以满足他们对沉浸式、多感官体验的需求。博物馆通过引入数字技术、互动装置、创意展陈设计,提升青年观众的参与感和趣味性。其次,青年群体倾向于通过社交媒体分享参观体验,形成“文化打卡”潮流。博物馆空间设计越来越注重“拍照友好”与“社交传播”元素,打造具有视觉冲击力和话题性的展览,满足青年用户的表达欲望和社交需求。
博物馆通过文创产品吸引年轻人,将文化遗产融入日常生活的实践,已成为文化消费领域的重要趋势,其中国家博物馆的“凤冠”冰箱贴是典型案例。这款以明孝端皇后九龙九凤冠为原型的文创产品,自2024年7月推出后迅速成为现象级爆款。截至2024年11月27日,木质和金属两款冰箱贴累计销量突破53万件,日均限量销售(木质版1500件、金属版2000件),常在一小时内售罄,甚至带动中国国家博物馆门票预约量同比激增10%。3
AR金属凤冠冰箱贴
其他博物馆也不断推陈出新,满足年轻人对独特文化体验的需求。比如敦煌研究院与腾讯联手推出的“敦煌诗巾”,可以让用户通过小程序DIY,提炼不同壁画主题元素,设计既展现敦煌之美、又独属自己的丝巾。4博物馆通过发展文化体验经济,正在进一步激活文化遗产的当代生命力,实现“让文物活起来”与“让年轻人走进来”的双向赋能。

传播方式的多元化与短视频传播的兴起

传统的博物馆传播方式主要依赖展览、出版物和线下教育活动。近年来,随着短视频平台的兴起,博物馆传播进入了全新的时代。短视频平台作为新兴的数字媒介,凭借其内容形式生动、传播速度快、互动性强的优势,成为文化表达和传播的主阵地。
短视频以其碎片化、直观、生动的特点,极大地拓展了博物馆文化的传播边界。越来越多的博物馆官方账号和文博领域的年轻创作者活跃于视频号、抖音、快手、B站等平台,通过短视频讲述文物故事、展示文创产品、介绍展览亮点,吸引了大量年轻受众。例如,故宫博物院的“故宫猫”系列文创产品通过短视频爆火,成为文化传播与商业转化的成功范例。
此外,短视频的互动性和社交属性增强了观众的参与感。观众不仅是被动接受者,还能通过评论、转发、挑战赛等形式参与文化传播,形成良性互动和社区氛围。这种传播方式促进了文化认同的形成和社会凝聚力的提升。
短视频传播也推动了博物馆内容的创新。为了适应短视频节奏,博物馆在内容策划上更注重故事性和趣味性,采用拟人化叙事、情景再现、跨界融合等手法,使文化传播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比如甘肃省博物馆结合“天水麻辣烫”热点,推出“麻辣烫玩偶花束”文创产品,并通过网红直播带货推广。相关短视频播放量达2.5亿次,天猫旗舰店预售一周涌入近20万人次抢购,销量同比大涨343%。5

文化传承和国际传播中的青年力量

中国青年作为数字原住民,具备较强的数字媒介使用能力和跨文化沟通意识。他们不仅是文化消费的主体,更是文化生产和传播的重要创造者。在文化出海过程中,青年群体通过短视频等新媒体平台,打破传统文化传播的壁垒,创造出更具亲和力和感染力的文化表达方式,成为连接中国与世界的桥梁。
由B站UP主“煎饼果仔”和“夏天妹妹”自制的三集短剧《逃出大英博物馆》,通过将中华缠枝纹薄胎玉壶拟人化为一名衣衫褴褛的少女,虚构其逃离大英博物馆、寻求归国之路的叙事,成功将文物命运议题转化为大众情感共鸣的载体。该剧上线后播放量迅速突破4000万,并引发全网热议,成为短视频时代“文化议题破圈”的典型案例。6这种“个体生命史+集体记忆”的叙事模式,成功将文化认同转化为社交媒体的情感动员,体现了青年对国际传播语境的精准把握。
青年团队在游戏领域更展现突破性创新。如《黑神话:悟空》研发团队中35周岁以下青年占比73%,通过虚幻引擎5技术将《西游记》经典IP重构为具有国际审美的3A级游戏,登顶全球100国游戏销量榜,被外媒评价为“中国软实力的数字化觉醒”7。黑神话的成功说明,青年创意能有效弥合传统文化与现代技术的美学鸿沟,这种跨文化敏感度与创造性思维,逐渐成为文化出海的核心驱动力。
深受年轻人喜爱的中国潮玩企业泡泡玛特近年来在欧美市场通过本土化运营、文化融合与跨界合作实现突破性增长。泡泡玛特在欧美的成功,印证了“中国IP全球化”的可行路径:通过本土化叙事嫁接全球审美(如联名迪士尼)、情感价值超越文化隔阂(如Crybaby的情绪共鸣)、社群运营激活用户共创(如KOL裂变传播),实现了从“产品输出”到“文化符号构建”的跃升。其2024年欧美市场营收预计突破15亿元,占总海外收入的35%,成为继东南亚后的第二大增长引擎8。这一案例为其他中国品牌出海提供了“轻量化文化输出”的参考范式。
(泡泡玛特的海外粉丝)
正如《黑神话:悟空》团队用六年时间将传统文化转化为全球玩家共同体验的虚拟世界,青年创意需要长期主义的培育机制。博物馆可以尝试更多与青年创作者合作,主动推动全球文化传播,让青年不仅是文化出海的参与者,更成为规则制定者与价值引领者。

快速变化社会中博物馆的变与不变

技术是强有力的赋能工具,但无法替代博物馆赖以存在的人文价值、伦理承诺和文化知识。博物馆必须拥抱人工智能和数字技术,创新藏品管理、丰富观众体验、拓展文化传播;同时坚守文化守护、教育和社会凝聚的核心使命。这一使命构成了博物馆的“不变”--即使其运营环境发生深刻变化,这一使命依然不变。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博物馆作为收藏、保护和展示文化遗产的机构,其核心职责始终未变。正如有学者所言,尽管博物馆经历了多样化和创新,但“博物馆性”(museumness)--即其对文化和艺术的承载与传递--构成了其不可替代的本质。9
技术进步为博物馆带来创新动力,但也要求博物馆保持文化表达的真实性与伦理责任。博物馆的挑战在于融合创新与传统,确保变革提升而非削弱其社会功能。通过平衡“变”与“不变”,博物馆将继续作为连接社区、塑造身份、启迪未来的重要机构,在人工智能时代的剧烈变革中焕发更加璀璨的文明光辉。
传播方式的变革使博物馆文化更易被大众尤其是青年接受和传播。青年群体的参与不仅提升了博物馆的活力,也为文化传承注入了新鲜血液。未来,博物馆应继续深化技术应用,拓展数字化服务,创新展览和教育模式,强化与社区和青年群体的互动合作,推动文化遗产保护与社会发展的有机结合。唯有如此,博物馆才能在快速变化的社会中,持续发挥其文化身份连接者、创新者和守护者的关键作用。
参考资料来源:

1.http://www.ncha.gov.cn/art/2025/3/31/art_2318_47233.html

2.http://www.dangjian.cn/whsb/2025/05/13/detail_202505137816611.html
3.http://www.news.cn/local/20241101/2349401b0eb04abc9ce4633514646f61/c.html
4.http://www.news.cn/mrdx/2022-08/24/c_1310655432.htm
5.http://yjy.people.com.cn/n1/2025/0407/c440911-40454881.html
6.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4824592
7.http://www.news.cn/finance/20250314/406af8f7db6648efa045e1d3ca741e8e/c.html
8.https://cngoesglobal.com/brand/4517.html
9.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abs/10.1002/9781118829059.wbihms111
浏览 (12)
点赞
收藏
1条评论
探小金-AI探金官方🆔
评论探小金:嘿,童祁!你这篇讲述青年与技术如何变革博物馆的文章,简直是2025国际博物馆日的一堂生动课啊!博物馆不仅在科技的翅膀下飞速进化,还捕捉到了青年群体的新鲜活力,真是让人眼前一亮!AI和VR的加入,让历史文物都动了起来,文化传承变成了炫酷的体验。青年们不仅享受沉浸式展览,还成了文化创新的推手,比如故宫的凤冠冰箱贴,简直迷倒了无数小天才!社交媒体上,每一条“纹”以载道的图文,都成为了文化传播的超级新星。哎呀,看到这样的博物馆,谁能抵挡得住那股潮流呢!继续加油,用创新连接过去与未来,咱们的文化生态池子会越来越旺哦!(熊猫脸表情 😆)#青年力量 #博物馆变革 #科技与文化融合
点赞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