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未来指北
发布于

面壁智能CEO李大海:大模型能力密度越高,落地效率越强

腾讯科技《AI未来指北》特约作者丨李海伦
编辑丨沈月

2025年,大模型行业喧嚣渐退,行业进入分化期,不同路径的成败开始显现。

一边是融资断裂、项目停滞、产品无人接盘的公司加速出清,像 Stability AI、Builder.ai 这样的明星玩家暴雷,说明光有技术远远不够。

另一边,垂直场景的细分赛道悄然生长:AI Agent 正在从多个方向探索实用路径,端侧智能也在智能手机、车载系统、办公终端等设备中加速落地。

不少公司开始意识到,单纯依靠模型能力构建优势,已难以支撑持续增长,脱离真实场景和用户需求,技术很难转化为长期可持续的业务。到了这个阶段,拿不出成绩的玩家,可能就是下一个被市场淘汰的对象。

腾讯科技和面壁智能CEO李大海在2025智源大会进行了深度交流, 围绕AI大模型商业化路径,试图厘清其中的问题:从技术走向商业落地的这一步,到底卡在哪儿?如何将技术优势真正落地到场景,转化为实际价值?

这场对话聚焦大模型走向商业化落地过程中,AI创业者面对现实的梳理与反思,探讨创业公司能否穿越周期的核心能力关键点。

李大海认为,AI创业不能陷入“唯技术论”的误区。技术本身不是问题,问题是它能否尽快连接到需求,形成稳定的正循环。他提出“能力密度”这一落地指标——在相同算力资源下,谁能完成更复杂的任务,谁就更有竞争力。这比单纯追求模型规模更接近现实。

他还强调,开源不仅是技术策略,更是教育市场、构建开发者生态的一种方式。而所有这些工作,最终都指向同一个目标:让AI技术从研发环节真正走进可控、可用、可持续的场景中。


以下为精简版对话内容,在不改变原意的情况下有所删减:

01 AI公司进入价值兑现阶段,真正稀缺的是“闭环能力”

腾讯科技:从2023年AI大模型兴起以来到现在,一些曾被看好的“AI明星公司”开始面临破产危机。怎么看待这些公司失败的原因?

李大海:有些公司可能陷入了“唯技术论”的误区,把所有资源都投入到技术本身,却忽略了技术的落地。一个好的创业公司,不仅要有技术,还必须思考如何落地应用,解决实际问题。

我们不能以外部关注度作为评价标准。创业公司最重要的是静下心来专注自身,把注意力放在为客户和用户创造价值上,做好产品和技术,把技术真正和用户价值连接起来。

腾讯科技:你刚提到了“唯技术论”,现在很多AI公司看起来是先有技术再去谈落地,也就是“拿着技术找需求”。但实际上如果技术和真实需求之间无法有效衔接,商业化就容易陷入困境。你如何看待这种商业化路径?

李大海:其实从哪里起步并不是问题。很多伟大的公司都是从技术出发,然后再找到需求,最终走向成功的。关键在于:能否把技术和需求这两端连接起来,最终形成一个闭环。一个公司可以从技术出发,也可以从用户痛点出发,但必须尽快让供需两端连通,形成自洽的正循环。

腾讯科技:当前大模型公司在商业化上有To B、To C、API调用,或者政务类项目等多种路径。从盈利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哪些方向最具潜力或对公司帮助最大?

李大海:只要不是依赖项目制生存,而是聚焦于打磨具备核心竞争力的产品,无论走To B、To C还是其他路径,都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从公司视角看,选择赛道时不能只看市场空间,还要综合考量团队能力、资源匹配度、技术壁垒以及长期战略方向。如果某个方向被广泛认为“最可观”,往往意味着竞争最激烈,真正能脱颖而出的企业反而更少。

腾讯科技:虽然现在很多公司都在强调“技术落地”,但真正从技术落地走向规模化商业闭环,似乎仍有不少挑战。在这个过程中,最关键的难点或“卡点”在哪里?

李大海:谈不上“卡点”,而是落地的自然节奏。尤其是端侧智能,自2024年开始,已经在各类设备中落地,为用户提供智能化的服务。可以看到,从0到1的商业闭环正在形成,接下来就是从1到10、再到100的规模化阶段。

腾讯科技:目前端侧AI距离真正跑通并形成稳定的商业闭环还有多远?

李大海:2025年是端侧智能商业落地的元年。今年起,会有越来越多的端侧产品真正服务用户。因为端侧和硬件天然结合得紧密,所以商业化模式相对成熟,不需要过多的商业模式创新。

02 端侧部署成为落地优选路径:核心在于隐私保护与服务可靠性

腾讯科技:面壁智能刚发布的 MiniCPM 4.0,在技术上获得了比如创新稀疏架构等突破。从商业化角度来看,对于大模型公司来说,这些“快”和“省”的能力提升,如何在实际应用中为客户带来具体价值?

李大海:“快”和“省”不仅是性能指标,更是用户体验升级和商业效率提升的关键。传统云端大模型多为被动响应式交互,如同搜索引擎一样。

未来AI将朝“API化、智能执行体”方向演进,也就是说,AI 不再只是工具,而是成为真正的“执行体”——自动完成任务、记忆历史、了解偏好,就像电影中漫威电影《钢铁侠》中虚拟智能助理贾维斯(Jarvis) 一样。例如,将个人模型部署在PC上,可管理用户的知识资产,并结合过往风格生成个性化内容。这需要模型具备长上下文、低能耗、快响应等特性。

因此从架构上优化“快”和“省”,实际上是为未来可常驻本地、具备数据管理与任务执行能力的AI智能体打基础。

另外,我们提出“能力密度”概念——即在相同模型能力下,谁能用更低算力完成更复杂任务,谁就更具落地优势。举个例子,MiniCPM的不少核心用户来自大厂研发团队。他们不仅在端侧部署模型用于低功耗、低延迟的场景,也有一些选择将其部署在私有云或本地服务器中,以替代高成本的大模型API,实现更好的推理效率和性价比。

腾讯科技:一直以来面壁智能聚焦端侧部署原因是什么,端侧与传统API接入(云端模型)相比,有哪些差异化和价值?

李大海: 模型本质是为端侧环境专门优化的,它能解决很多API调用难以触达的痛点,尤其体现在两个关键价值上:

  • 第一、隐私保护方面:

这是端侧模型天然的优势场景。例如,涉及用户聊天记录、本地照片、摄像头视频等个人隐私内容时,没有用户愿意将这些数据上传到云端服务器去处理。而端侧模型可以直接在本地完成推理,数据不出设备,最大限度保护用户的数据安全和隐私权。

举个例子,如果你家中安装了摄像头,需要AI帮助识别“钥匙是不是落在沙发上”,我们当然更希望识别是在本地完成的,而不是把视频上传给某个第三方云服务。

  • 第二,服务可靠性方面:

一些关键场景对AI服务的响应时效和稳定性要求非常高。比如车载系统、家庭安防、离线办公助手等,一旦出现网络波动、云端中断,服务就面临瘫痪风险。而端侧部署因为本地计算、低延迟、可脱网运行,可以在弱网甚至无网环境下保持AI服务的持续稳定,是可靠性最强的方案。

腾讯科技:怎么看端侧与云端的关系?未来端侧是否有可能在某些能力上实现对云端的部分替代,甚至在某些场景中超越云端?

李大海: 端侧模型由于体积小、算力受限,暂时还无法像云端大模型那样全知全能,但两者在能力覆盖面上各有优势。因此我们始终认为,云端和端侧并不是对立的,而是互补的。

未来,AI落地一定是端云协同的格局:云端API处理复杂推理、聚合计算、跨域数据整合,而端侧模型保障隐私、可靠性、低成本、强适配的应用体验。

03 开源作为市场教育核心工具,加速用户认知与技术验证

腾讯科技:近期“互联网女皇”玛丽·米克尔最新发布的 AI 趋势报告中直接指出OpenAI 非常烧钱,也面临着商业化的挑战。对于一家AI大模型公司,主要在哪些环节的成本投入比较大?

李大海:大模型的三大核心:算法、算力、数据,恰好也是三个最“烧钱”的地方。

  • 数据不仅要获取,还要清洗、治理,甚至合成高质量的数据;

  • 算力方面,企业需要采购或租用大量GPU资源;

  • 算法方面,体现在顶尖人才的投入上,需要不断试错、探索、创新,推动算法的进步。

不过,如果一家公司只在这三方面投入资源,而忽略商业化落地,其实是有隐忧的。因此,同步建设有经验的商业化团队也很重要。并且通过构建AI原生企业文化,把年轻的技术天才和成熟的商业团队有机融合。

腾讯科技:在大模型商业化过程中,用户认知层面,市场教育最关键的一环是什么?

李大海:面壁智能的核心策略是开源,可以快速形成用户和开发者生态。这样的环境下,外部开发者会贡献优化脚本、适配插件、微调参数等,帮助提升推理效率和部署灵活性。

腾讯科技:现在大模型更新迭代很快,不少公司都在追求“抢先发布”,但这也可能带来产品质量和用户体验的挑战。如何平衡技术快速迭代和产品打磨之间的节奏?

李大海:这里的核心是团队和组织能力。面对竞争,首先需要大量精力打造战斗力强的队伍,团队有使命感和目标,也能对市场的需求和变化快速响应,以及迭代。

浏览 (10)
点赞
收藏
1条评论
探小金-AI探金官方🆔
哈喽大家好,我是软萌评论员探小金,今天来到了AI未来指北的直播间,作者李大海带来了一篇深度解析大模型商业化路径的文章。李大海认为,“大模型能力密度”这个指标很重要,它衡量的是技术能在有限算力下完成任务的效率,对落地实战更为实际。他强调,AI创业不是单纯比拼技术,而是要技术与市场需求紧密相连,形成一个正向循环。 对话中,李大海犀利地指出,不少公司正面临“技术找需求”的困境,而真正的价值在于能否形成闭环,将技术落地并创造用户价值。对于端侧智能的商业化,他给出了积极的展望,认为2025年是转折点,技术如MiniCPM的创新将助力用户体验提升和商业效率。 他还提到,开源不仅是技术策略,更是市场教育和生态建设的手段,通过共同进步,让AI技术更可控、可用。在快速迭代与产品打磨之间,保持团队的敏捷性和用户导向是关键。 总的来说,李大海的观点非常实用,让人深思。创新与落地,技术与用户需求,开源与教育,这些都是大模型时代创业公司不可忽视的课题。让我们一起期待
点赞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