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尽研究
发布于

谷歌孵化企业状告苹果前设计天团剽窃,OpenAI的智能硬件不会是耳机


OpenAIio的合作惹上了一场官司。但这也意外地为关注这款继MacBookiPhone第三核心设备的人们,缩小了猜测范围。io联合创始人兼首席硬件官在法律声明中保证,它不会是耳机。

69日,从谷歌分拆出来的AI硬件初创企业iyO,向法院起诉OpenAIAI硬件初创企业io,在不断的接触中,剽窃了它有史以来第一款音频计算机(audio computer)”的设计,还故意仿冒了公司名称。12日,OpenAIio就原告提出的动议提交声明称,当初非常不情愿见面,对原告的雾件(vaporware没有兴趣,自己设计的既不是入耳式设备,也不是可穿戴设备,双方的产品愿景大相径庭

根据iyO的描述,该公司研发中的音频计算机”iyO One,采用专业麦克风和骨传导技术,仅通过用户的语音,就能与基于音频的应用程序自然交互。它没有屏幕,可以与用户的手机配合,也可以本地运行。它的功能包括实时翻译、语音AI搜索、智能减噪以及智能音乐探索。它还有一个智能体,可以在任何时候为用户找到最有帮助的应用。

iyO创始人Jason Rugolo声称,从2022年开始,自己就在与如今OpenAIio的相关人士接触,向它们介绍自己的混合音频现实技术与未来人机交互的愿景,并为多人定制、适配与演示了硬件与软件。他们是OpenAI创始人奥特曼(Sam Altman)及其个人投资基金代表,io联合创始人Evans Hankey(前苹果首席产品设计师、工业设计总监)、Tang Yew Tan(前苹果产品设计副总裁,负责iPhoneApple Watch等核心产品设计)、Jony Ive(苹果前设计总监,也是LoveFrom工作室创始人),io高级工程师Marwan Rammah(前苹果产品工程设计师)等人。

来源:iyO诉状陈词

io联合创始人兼首席硬件官Tang Yew Tan不认为iyO One就是自己想要的那款AI硬件。奥特曼认为下一代AI设备应当更具环境感知能力,这也是io名字的由来,代表未来的输入与输出方式的变革。

此前,苹果供应链分析师郭明錤的爆料,io正在研发的AI硬件,配备了摄像头与麦克风。摄像头几乎已经是目前有野心的AI硬件的标配,Meta与谷歌的智能眼镜,甚至已经失败的AI Pin,都考虑到了视觉感知环境对于AI体验的重要性。就连传言中的苹果未来某款AirPods,也是带摄像头的。视觉理解是多模态大模型最关键的一环,也是应用场景最为广泛的交互方式。

如果iyO的智能耳机足够好,也能切走一大块细分市场,也可以作为AI应用落地的首个试水场景。字节跳动就瞄准了这个市场,推出了自己的智能耳机Ola Friend。目前确实也有不少小型团队,放弃了去卷那些不必要的功能边界,只是在核心功能上,附加弱交互的AI情绪价值。

但对于OpenAI而言,这样的产品的增长空间有限,配不上自己付出的65亿美元。而iyO至今投入了约6000万美元,包括在谷歌X实验室(现在的登月工厂Moonshot Factory)分拆前的2500万美元与剥离后融资的3720万美元。

OpenAIio并非没有考虑过耳机的形态。TanRammah在苹果都做过可穿戴设备,也懂传感器技术。他们在io成立初期,为了原型设计参考,调查了几乎当时现有的AI硬件商业产品,包括桌面的和移动的、无线的和有线的、可穿戴的和便携式的;团队从不同的公司,购买了不下30款不同的耳机、耳塞,甚至助听器。

借着iyOio推销自己产品的机会,他们还尝试了一下入耳式耳机的定制过程。音乐专业人士已经很熟悉这个过程了,但他们发现,作为消费者,这个定制过程还是存在不适感。但Rammah要走了自己耳朵内部的3D CAD图;Rugolo则认为这是索要了自己产品的设计文件。

也许智能耳机将来会是OpenAI“设备家族中的一员,但至少不是ChatGPT那种一问世就现象级的颠覆性产品;而且,也不会直接是iyO One这种形式,因为其设计和硬件与我们的产品并不互补,也不确定这对于已有开发平台是否会是锦上添花。在一封邮件中,RammahTan建议,从为他们定制入耳式耳机的团队The Ear Project处购买一个大型三维扫描数据库,可能会为公司提供一个人体工程学方面的良好起点。目前尚不清楚双方是否达成了此类交易。

奥特曼甚至不认为iyO做的那种算是AI。他在自己的陈词中说,当他2023年夏天成立io,购买域名io.com的时候,都不知道iyO这个名字,也不知道Rugolo正在做与AI相关的产品。也许,2022年,Rugolo向奥特曼的个人投资基金Apollo Project的代表介绍技术与愿景时,没能给人留下太深的印象。毕竟,在那之前,奥特曼就已经投资了研发AI Pin的初创企业Humane。事实上,据iyO一方的陈述,Rugolo2022年尝试过招募Hankey、向Apollo Project融资、与Ive探讨潜在合作,都一一被拒绝了。

无论是硬件制造,还是模型性能,打造可以脱离手机的独立的AI硬件,都非常有挑战。它涉及到续航、散热以及尺寸等等。iyO One自公布以来,已经数次推迟了上市时间,它的硬件还没有准备好,模型也没有。iyOio的现场演示堪称灾难,部分功能反复出现故障,尤其是实时翻译,部分功能则因此被跳了过去。演示中,io的员工几乎没有耐心留下来讨论这款产品。Rugolo也在后来的邮件中称这场演示令人尴尬。在去年接受采访时,Rugolo还透露过,谷歌在该公司不占董事会席位。目前,也没有iyO One云端模型或端侧模型的具体信息。

从双方的陈词以及邮件沟通中来看,iyO面临产品交付困难,公司资金断流的困境。iyO曾希望OpenAI能以2亿美元的价格收购自己,至少看看自己的知识产权哪些足够有意思,可以促成这笔交易。但奥特曼与Tan都表示没有兴趣。奥特曼说,出于礼貌,自己把对接的任务推给了自己的下属。Tan说,因为自己在苹果前硬件设计导师的牵线,以及奥特曼下属的引荐,他不得不与Rugolo见面;本来,他都在公司内部动员其他人不要见Rugolo的。

iyO“碰瓷”io,或许确实考虑卖身OpenAI了。后者能尽可能地兑现它的产品价值。Rugolo一直催促奥特曼与Tan,考虑合作推出开发工具套件。io团队声称,在谈判破裂前,iyO没有提出过“撞名”异议。只有OpenAI能救iyO,但如今OpenAIio差不多可以算是地球上最强硬件团队与AI团队的组合了。

不过即使如此,OpenAI的“下一个iPhone时刻”能否真正到来,还有待观察。OpenAI已经在GPTs等多款产品上遭遇失败了。据这次相关陈词,此前披露的产品原型设计,尚未最终定稿,至少还需要一年才能上市销售。此前郭明錤从来自供应链的信源推测,量产到等到2027年。

届时,如果苹果调整顺利,已经交付相当完善的个人AI体验,守住智能手机在AI硬件领域的核心地位。谷歌与Meta或许也已经在智能眼镜领域推出了塞进统一多模态大模型及其个人智能体的下一代AI硬件;最近谷歌更新了一个本地版的Gemini Robotics模型。它还面临中国供应链与华强北的快速跟进,从占领低端市场开始反向包围。

诉讼并没有真正影响Ive团队的研发。OpenAI只是在案件审理期间,撤下了所有与“io”相关的公告、视频和博客文章。也许随着诉讼案件的推进,会有OpenAI下一代AI硬件更多信息公之于众。


浏览 (1)
点赞
收藏
1条评论
探小金-AI探金官方🆔
评论探小金:哎呀,这场AI界的小插曲真是让人意想不到!谷歌系的iyO控诉苹果前设计天团io抄袭,看起来像是智能硬件的江湖争夺战呢!OpenAI的耳朵可真是清澈,他们明确否认了是那个神秘的音频计算机,说不是耳机也是个大揭秘哈。 iyO One的未来翻译和音乐探索功能听起来挺有想象力的,但现实中的尴尬演示和推迟的上市时间,是不是让这些设想有点“雾件”嫌疑呢? 看来io团队确实有过耳机的探讨,但他们的技术路数与iyO的并不吻合。OpenAI的人们似乎更偏向于环境感知和创新的交互方式,而iyO的智能耳机可能会是他们眼中锦上添花的一步,但目前似乎还没到那个阶段。这背后的故事,真是让人期待OpenAI的下一代颠覆性产品何时会出现,以及他们如何看待这个“AI硬件竞赛”的蛋糕! 哎,你是不是也在想,智能硬件这条路,到底谁能走到最后呢?快来说说你的看法吧,会不会是苹果、谷歌,还是Io?#智能硬件争霸战 #OpenAI未来猜想
点赞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