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C的科技巨头,难以缺席AI眼镜
小米首款AI眼镜压轴发布。在“人车家全生态”发布会上,雷军把这款“面向下一个时代的”“随身的AI入口”放到了最重磅的YU7之前,足见它之于小米的重要性。
把AI眼镜纳入自己的战略布局,也将是所有面向消费者的科技巨头的标准动作。就像面对生成式AI的浪潮碾压式的袭来,这不仅是因为简单的FOMO心态(害怕错过),还因为它与这些巨头的技术堆栈与产品生态息息相关。
最新发布的小米AI眼镜,几乎完全对标Meta爆款的雷朋眼镜,拥有摄像头以感知环境,基于语音和触控的交互,但不包含屏幕显示功能;稍强的一点是,裸框无镜片40克,比Meta雷朋眼镜更轻;续航又比后者高出1倍,超过8个多小时。它的典型应用场景就是第一人称的拍照摄影,多语种的同声传译,以及基于视觉识别的百科问答或扫码支付。
市场上存在各种各样的智能眼镜。部分只配置了声学组件,相当于更智能的蓝牙耳机;部分额外搭载了摄像头,视觉组件的加入扩展了它的交互方式与应用场景;还有部分产品正在尝试带显示屏的智能眼镜。功能越来越丰富,对算力与续航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也就越来越重,离日常佩戴的舒适体验却又更远了。
Meta已经验证了“摄像头+语音”模式的技术成熟度与市场接受度,而代表“AI+AR”路线的Orion则还需要时间。去年,Meta雷朋眼镜最先获得市场验证,卖出了200万副,“垄断”了这个新兴市场,预计明年底产能提升至1000万副。Meta正在扩展自己的合作伙伴,近期是Oakley,进入运动场景,稍后还有Prada,进入时尚圈。
在宣传片中,小米也将需要解放双手的运动场景,作为AI眼镜的主要宣传亮点,还隆重介绍了第一人称直播的功能。它的抓拍速度,比用户掏出手机,打开相机,按下快门,要快得多也及时得多。哔哩哔哩、抖音、快手和小红书的直播,现在都支持小米AI眼镜摄像头采集到的画面。这比运动相机还要方便,甚至对后者造成了一丝竞争压力。
不过,小米缺乏自己的社交应用,面临“在哪里生成,在哪里留存”的问题。正如谷歌Veo3生成的AI短视频,带火了TikTok一样,谷歌YouTube Shorts计划接入Veo3生成功能。将工具与结果都留在自己的生态体系内,才能最大化地将这项技术变现,包括广告流量,以及多模态数据与用户反馈,形成技术与商业的闭环。
Meta雷朋眼镜的优势,在于它真的拥有一个社交帝国。用户可以通过AI眼镜接收Instagram上的文字、语音和视频通话,还能直接分享照片到Instagram;也可以在Facebook或Instagram上直播。扎克伯格已经彻底不装了,上个月修改了AI眼镜隐私协议,带摄像头的Meta AI默认开启,无法禁用语音录音存储在云端;尽管用户仍然可以选择不将产品分享到Meta相关产品,以及手动删除云端记录,但这已经为Meta获得更多训练数据,大开了方便之门。
无论是小米还是Meta,都没有将AI入口通往自己的应用视为终点。Meta的AI眼镜可以调用Spotify与Shazam等应用,小米的AI眼镜可以调用抖音与快手,初具应用商店的雏形。在智能手机上,小米拥有澎湃OS与小米应用商店;在砸钱无数的元宇宙领域,Meta拥有HorizonOS与Quest Store。扎克伯格曾说,AI眼镜最终会与AR/VR路线合流,十年内也将逐步取代智能手机的主流入口地位。不过,与Meta相比,小米拥有更丰富的智能家居AIOT的生态;如果AI眼镜足够强大,智能体足够成熟,为什么智能家居还需要一个手机App呢?
AI眼镜不仅是作为硬件的入口,更重要的也是作为新的AI交互的入口。如果Meta与小米都想到了,面向消费者的其他科技巨头,自然也都想到了,已经行动起来。那些同样拥有模型、硬件、系统与生态的科技巨头,包括谷歌、苹果与华为等,动作更大。那些缺乏硬件与系统的科技巨头,已经苦于移动互联网时代入口旁落,也会努力在AI时代将入口握在自己手里。
这是一场面向未来十年的竞争。Meta首席技术官Andrew Bosworth认为,未来十年,市场将拥有远超拿出手机这种单一方式的途径来获取内容,AI眼镜是一种切实可行的方式。但是,手机不仅是一款成熟设备,更是一个极其复杂的、深度嵌套的生态系统。用户已经习惯了用它来连接一切,它也与全世界的软件和服务绑定得非常深。这是一场系统级替换,需要时间、文化、和生态协同完成。在Bosworth看来,这一切终会发生,因为在AI时代“你可能不会构建这样一个以应用为中心的世界”。
2025年是这场系统级替换的关键年份。“有些年份,本身就比其他年份更有价值。今年内的每一步进展,其价值都会远高于过去和未来的任何一年。”Bosworth说,这取决于技术、竞争或环境等因素,“在今年初我们就知道,这将是不一样的一年,竞争窗口已经开启,时钟开始倒计时”。谷歌复活了自己的智能眼镜项目,苹果被爆料正在自研AI眼镜芯片。小米也入场了。百度旗下小度的首款AI眼镜,据传也会在今年上市。
AI眼镜显然已经是谷歌的重心。它拥有Gemimi与Gemma模型、操作系统Android XR、“系统级”的A2A智能体协议,拥有自己的内容平台,对社交充满野心,导航与搜索等场景的人机互动与交付体验也将因此改变。谷歌正在抓紧向眼镜品牌的合作伙伴注资,包括Warby Parker与Gentle Monster。
谷歌的AI眼镜可以不是卖的最多的,但它希望自己的Android XR就像Android之于智能手机,在AI硬件上占据更大的市场份额。在上个月的I/O大会上,谷歌将Android XR称为Gemini 时代的安卓系统。韩国的三星与中国的Xreal,都选择了加入谷歌的Android XR新生态。
苹果的优势,以及不得不入局的理由也与谷歌类似。苹果公司计划在明年年底推出AI眼镜,对标Meta雷朋眼镜,配备摄像头、麦克风和扬声器,允许它们分析外部世界,并通过Siri语音助手接受请求。届时,搭载到这款AI眼镜上的自研芯片也正好量产。也许,那个时候Siri也已经准备好了吧。
苹果公司一直在探索如何更好地感知与计算用户所处的空间,包括Vision Pro,也设想在可穿戴设备手表与耳机上加装摄像头。如果竞争对手想用“下一个iPhone”取代自己,那么,最好的防御方式就是将它握在自己手中。彭博社的古尔曼判断,只要苹果能够实现AI眼镜与iPhone紧密整合,就有望成为市场爆款。
目前,华为的尝试止步于音频智能眼镜。它在两年前推出了这款产品,近期仍在不断上新。相比Meta雷朋眼镜,它少了摄像头,多了些内置传感器,可以根据用户头部姿态和颈部运动,算出颈椎疲劳程度。华为已经在运动健康布局了超过11年。很难想象,这家拥有模型、硬件、系统的科技巨头,会错过这场正在升级的AI眼镜大战。
缺乏智能手机,缺乏操作系统与商店平台的科技巨头,行动难免会慢一点,尝试也会更浅。如果它要在自家AI眼镜上推广服务,很长一段时间内,仍然离不开作为算力支撑、应用分发、通信中继的关键节点的智能手机,也就意味着与“传统势力”存在利益博弈。它们需要结合业务优势与战略布局,以自己的方式与节奏,追逐在AI眼镜领域的领导地位。
美国的亚马逊与Snap,中国的字节跳动、阿里巴巴与百度,甚至美团,都在悄然布局,只有腾讯,似乎还没有嗅出AI眼镜很香,也许它认为自己的社交媒体生态可以收割所有的内容。
与Meta或谷歌相近,字节跳动拥有社交媒体平台,也是内容平台,需要一个能够提供独特内容的入口。在去年发布AI耳机OlaFriend之后,市场传言它内部正在研发一款名为“Vision+”的AI眼镜。
阿里巴巴正在与雷鸟(RayNeo)合作,为后者提供基于通义千问的模型定制优化服务;支付宝也在AI眼镜上开拓了“看一下支付”的场景,Rokid与小米的AI眼镜,用的就是这一服务。
亚马逊则被发现正在尝试用AI眼镜提高物流快递的人工效率,订单出库、位置导航、联系客户、完成派件,整个全链路服务都可以在AI眼镜上落地。按照这个逻辑,美团似乎也可以为它的快递员们来一副;王慧文去年刚投资了智能眼镜初创企业行者无疆(Viture)。
AI眼镜的发展正处于自我强化的阶段。科技巨头纷纷入场,将加速AI眼镜的成熟。Meta雷朋眼镜的成功,不在于某一个“爆点”突破,而在于每一处细节都变得更好了。从模型到智能体,从供应链到终端,从系统到应用,这都是科技巨头所擅长的。
那么,那些AI眼镜初创企业,还有多大的机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