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抱概率真相——AI时代谣言套路拆解与防御指南

文末扫码,即可获取PDF版报告全文
腾讯公司作为技术创新的核心参与者,在信息真实性保障和虚假信息管控方面多年来持续采取了多重有力举措,为营造清朗网络空间、维护健康信息生态和社会信任奠定了坚实基础。AI时代到来,腾讯研究院算法治理研究小组联合腾讯新闻较真平台撰写的《拥抱概率真相——AI时代谣言套路拆解与防御指南》(下称《指南》)是助力构建安全的信息传播机制、履行科技企业的社会责任的又一力作。
前言|从确定性走向概率性:AI时代真相的重构
一、AI时代的信息环境透视




二、AI虚假信息的结构性特征与传播新机制






三、操控模板与破绽识别:2025年度十大AI虚假信息解析


传播主体与场景 重庆周某、广东许某鑫等普通网民基于投机心态,利用低门槛的AI技术在灾情资讯流通窗口期炮制谣言发布在信息网站,未作事实核查的网民、自媒体在短视频平台、社媒平台辅助扩散,算法推荐加剧传播。 传播形式 系列谣言以文字为主,辅以少量图片,伪造灾情、使用反直觉而挑动情绪对立的文字,配合受灾图片的直观视觉,引起公众关注。 受众心理 其一,认知偏差与同情心利用,受众倾向于相信符合预期的负面信息,并对灾情予以同情关注,而忽略逻辑漏洞;其二,受灾群众大笑的反常识画面,激发猎奇心理与道德审判欲,挑起公众对受灾者的质疑与批判。

传播主体 前期事态不明,各类营销号、市场化媒体的转发跟进扩大谣言触达范围,引起全网热议,中后期被猜疑明星、粉丝与机构团队下场辟谣互动,并激发新轮次目标寻找,进一步增加谣言生命力。最后由官方认证辟谣,议题逐渐平息。 传播场景 “某超一线男星澳门豪赌输光10亿”始于2025年3月9日,某自媒体发布的不实帖子,3月10日多家自媒体与市场媒体跟进转发进一步扩散,话题发酵后在微博等社交媒体平台引起网民猜谜狂欢,引多位明星辟谣自证清白,谣言热度攀升。 传播形式 此谣言传播形式是一张未尽的文字截图,形式简单但内容富有刺激性、断裂性、可想象性,迎合受众朴素的猎奇、批判等复杂心理,激发了阅读与分享扩散的欲望。 受众心理 此则谣言主要迎合了公众猎奇、窥私、情绪娱乐、道德批判、社交参与感、代偿性满足感等心理,在信息不对称、核查意识与能力有限情况下,助推谣言接受与传播。

传播主体 谣言源头是博取流量关注、别有用心的网民/自媒体,盗用AI素材转用场景,误导大众。谣言扩散主要是出于同情心、未核查事实、无意传播错误信息的普通网民。后官方下场辟谣,谣言渐息。 传播场景 此张图片传播于西藏日喀则市定日县发生6.8级地震期间,某短视频平台部分网友截取AI视频中的图片,基于塌陷废墟场景与地震灾后伤害的相似性,模糊公众感知,嫁接至西藏日喀则地震事件。利用公众的同理心,特别是对被埋儿童的担忧怜惜心态,调动网友情绪激发其在社交媒体上快速转发未经验证的信息。 传播形式 谣言包括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以“被压在废墟下的小男孩”的图片为本体,演化出文字、视频等形式。其中,图片、视频等视觉化内容为核心呈现,视觉的直观性、冲击性更易引起注意并引发共鸣。 受众心理 全身尘土、肢体掩埋的画面直接触发人类对儿童受害的本能痛感,利用“无辜者受难”的符号激发强烈同情心。许多受众留言“心都碎了”“赶紧抢救”,正是情感代入的典型表现。地震等突发灾难同样易引发公众对“生命脆弱性”的普遍焦虑,而具象化的受害者形象成为情感宣泄的载体,使受众通过关注和转发表达对灾情的关切。

传播主体及场景 在微博、微信公众号、Facebook、X等社交媒体平台,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以图文、短视频形式传播,网友转发评论,形成裂变效应。论坛与圈层社群不辨真假亦转载,构成私域传播链条。 传播形式 谣言包括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如“截图+马斯克质疑言论”的图文组合、仿冒推文界面或新闻报道等,摘取图文一般为煽动性、诱导性强的内容。 受众心理 其一,对资源分配不公、弱势者受欺压的敏感心理;其二,对精英与官方机构的系统性不信任;其三,权威依赖与信息不确证。

传播主体 部分蹭热点、博取流量关注的网民,搭蹭灾害事故话题,利用AI杜撰伪造、夸大扭曲灾情事实。普通用户出于对极端天气的震撼、焦忧等情绪,无意识转发传播。 传播场景 此次谣言主要在抖音、小红书等平台上传播扩散,在抖音等短视频平台,部分网民利用视频配图+情绪性解说文字,带上热门标签(如#冰雹灾害、#广东天气)等形成传播,小红书等平台上发布混淆真实与虚构的“目击分享”或“灾情见闻”。而广东多地确实遭遇强对流天气并出现冰雹的真实灾情,为谣言提供“可信开端”。 传播形式 谣言包括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造谣者利用AI生成图像虚构冰雹灾情场景,将AI图与真实天气信息拼接增强可信度,又在短视频中加入急促、震动性的音效与配音营造紧迫感。 受众心理 其一,恐慌心理,极端天气本就让人焦虑,冲击性画面进一步会加剧恐惧感;其二,猎奇心理,对天降异象的内容天然具有好奇心;其三,AI生成图像的逼真性,普通用户易出现视觉判断失灵,不刻意核查难以识别真假;其四,若谣言被朋友或熟人转发,在社交信任背书下,谣言可信性与接纳度大大提升。

传播主体 造谣者系3人,自2025年2月起,造谣者3人成立工作室,控制500余个自媒体账号利用AI软件自动生成不实帖文吸粉引流牟利,形成“素材采集—AI改写—账号分发”工业化造谣全链条。帖文发布后,其他逐利自媒体跟进转载,未辨真假的普通网友,出于朴素的爱国情感关注转发扩散。 传播场景 造谣者借助工作室旗下自媒体矩阵在部分商业信息网站、论坛传播此则谣言,随后谣言扩散,进入社媒平台与圈群私域,引发进一步传播。 传播形式 谣言包括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造谣者基于某网络平台App搜集素材,利用AI软件编撰改写成谣言文章,同时利用AI生成或盗用他人图片作为“张明远照片”“张明远讲话视频”,借助虚构文字的悲情与民族情感叙事+图片视觉感知,消费公众同情与爱国情怀,增加传播量获取热度。 受众心理 此则谣言主要利用公众的民族情绪、同情与不平心理,同时谣言迎合部分网友“外国不如我们以为的好”的认知预设,提高接受度。此外,普通网民的事实核查意识与能力偏弱,对于强情绪内容,一般倾向转发,助推谣言扩散。

传播主体及场景 造谣者利用AI合成造假图像,后被网民自发在全球主要社媒平台上关注转发。谣言流转至一定烈度时,当地民众上传现场图像、影像信息在社媒平台辟谣,好莱坞官方及其他媒体亦跟进辟谣。 传播形式 谣言包括文字、图片、视频等形式。造谣者利用AI图像合成“山火、浓烟、标志性字母牌”进行以假乱真的视觉造假;以图带文,凭合成图片配上几句语焉不详、缺乏新闻出处的文字诱人误信;多语言同步传播,英语、中文版几乎同时出现,形成全球范围的谣言扩散。 受众心理 灾难作为文化母题,其信息具有天然吸引力,而字母牌被山火烧的画面视觉震撼令公众信任判断标准降低。此外,作为全球文化符号之一,字母牌烧毁易引发符号毁灭的焦虑、震惊等情绪,诸多因素叠加助推谣言接受与扩散。

传播主体与场景 起先,“上海退休教授靠阳台上核电池供电”的文字截图在私域圈群扩散,同主题的短视频在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涌现。随后,众多自媒体以此谣言为母本,明知虚假却仍在社交平台和短视频平台上进行续写、点评分析等二次传播,部分自媒体甚至夸大虚假内容、增加挑拨性语言煽动网友情绪。 传播形式 谣言采取文字、图片、视频等形式,包括文字截图、AI制作的涉及教授真人出镜、阳台核发电原理分析的短视频,部分短视频采用AI配音作人声播报或介绍。 受众心理 科技崇魅与权威依赖,普通网民对核能科技存在知识真空,退休教授搞核电触发专家可信认知,叠加违背常识的猎奇心态易忽略核能民用可行性。同时,谣言以电价上涨为切口,自给供电叙事挑拨公众能源成本焦虑。受众可能存在“个体突破监管”“教授违规操作”等反建制情绪,产生内容存疑但仍转发的对抗性解读心理。

传播主体与场景 自媒体造谣者先在信息网站发布谣言文章,后被其他营销号、自媒体未经证实就转载至微博等社媒平台,借助耸人听闻的标题与片段摘取引起公众注意。 受众心理 谣言涉及AI技术看病误诊,挑起受众健康焦虑、新兴技术创新的恐惧与不信任心理,普通网民易被猎奇与愤怒、焦虑等负面情绪引导,在知识真空与信息不对称下,对权威信源形成认知捷径依赖,求证意识不足,成为谣言传播的“帮凶”。

传播主体与场景 汽车领域垂直自媒体账号@CHE车说道,基于流量与变现动机,在微博发布不实文章,后金融界网站未核实信源跟进发布另一篇同主题不实文章,谣言在网站、社媒平台、今日头条等资讯平台引发广泛关注。当日下午,微博账号@小鹏汽车法务部发布消息回应辟谣,后央视新闻跟进报道,嫌疑人到案,谣言发散截阻迅速。 传播形式 此则谣言以文字为主,辅以少量图片。文字的伪权威性与煽动性,搭配直观图像,激发网民关注与讨论扩散。 受众心理 其一,自动驾驶作为新兴技术尚在发展中,公众对其有不信任的安全焦虑,代入车身份易引发共情;其二,企业—车主存在强弱立场,公众对弱势者有先入为主的同情,而对企业错误有审判的惩罚期待;其三,普通网民存在权威依赖、技术认知代偿、弱事实核查的认知捷径心态。
四、概率真相时代的个体应对之道

结语|拥抱概率真相:构建信任 共塑未来



参考文献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