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智元
发布于

奥特曼爆冷改口:AGI没用?MIT预测2028年降临,50%概率



  新智元报道  

编辑:倾倾
【新智元导读】我们越来越接近AGI——至少看起来是这样。时间表从50年压缩到5年,更有大佬预测2026、2028年。可与此同时,AI在ARC测试的得分却是0%,在人类基本能力上依然像个新手。我们是不是太早以为,它已经准备好了?

算力膨胀、模型堆叠,提示词像燃料一样被反复输入。
AI的脚步没有停下,反而越来越快。
有人预言,AGI遥遥无期,至少要等上半个世纪。
可现在,一些关键节点被提前。
这条路,曾被说太远;可谁也没想到,它会走得这么急。

奥特曼最新观点:AGI这一词没啥意义了


十年缩成五年
AGI预言大幅提前
正如MIT Technology Review Insights刚刚发布的一篇名为「The road to artificial general intelligence」所指出的。
我们对AGI的预判,正在经历一次肉眼可见的加速。
从GPT-3发布时的「50年才能实现」,到如今的「5年内可见雏形」,时间提前了数十年。
对AGI未来的预测
Anthropic联合创始人Dario Amodei提出了一个更实际、更新的表述:「Powerful AI」。
这是一种具备诺奖级智能,能够跨文本、语音与物理环境灵活切换,还能自主设定目标并完成推理执行的模型。
而他对其判断是——最早2026年,它就可能出现。
奥特曼则认为,具备AGI特征的系统「已经初露端倪」,其潜力或将带来堪比电力与互联网的社会变革。
从更宏观的数据看,预测的时间线也在明显前移。
多位预测显示,到2028年,AI实现多个AGI里程碑的概率至少为50%。
到2027年,机器在无人辅助下超越人类完成一切任务的概率约为10%,到2047年可能上升至50%。
这条被认为还需「半个世纪」的路,如今正在被重写。

超能力与短板并存
AI的八宗缺陷
今天的AI,像是一个成绩优异的天才学生。
它能背书,能考试,甚至能在高难度的专业任务中胜出。
可一旦离开考场,它就像丢了魂。
图像识别时,它会把香蕉认成吐司;做导航,它可能直冲墙上;让它接住一杯水、剪断一根线,十有八九会手忙脚乱。
这些不是笑话,而是现实。
AGI真正需要的,不只是逻辑和语言生成的能力,更需要的是「人类默认技能」。
McKinsey曾总结过AGI在模仿人类智能上的8项核心缺陷,它们几乎覆盖了我们与智能体互动的每一个维度:

1. 视觉感知:对颜色和图像变化反应迟钝,容易混淆,缺乏真正的视觉一致性;

2. 音频感知:难以处理声音的空间位置、细节特征,无法识别语调和情绪;

3. 精细动作:无法完成复杂的精细动作,比如穿针引线、外科手术;

4. 自然语言处理:只能理解句法,不理解含义,面对语境和暗示经常「跑偏」;

5. 问题解决:只能应对被定义好的问题,面对新任务几乎无从下手;

6. 导航能力:在动态现实中难以自主规划路线,无法适应环境变化;

7. 创造力:无法提出真正的新问题,也无法优化和改写自己的逻辑结构;

8. 社会与情绪理解:看不懂脸上的情绪、听不出语气的变化,更不会真正共情。


    强大,但失衡;聪明,却迟钝。
    这就是今天的AI——它站在我们面前,却还隔着一层看不见的玻璃。

    既要跑得快,还要会协同
    AI背后的算力战
    AGI不是靠一颗更大的芯片叠出来的,它需要一整套进化中的计算体系从硬件到底层软件。
    从数据中心的能源结构到移动设备的资源调度,层层协同,彼此唤醒。
    这场战争,已经悄悄打响。
    在进入深度学习时代后,AI的计算需求增速从21个月翻倍骤降到5.7个月翻倍,模型体积膨胀百倍,训练成本指数上升。
    AI计算需求增长曲线
    一些预测甚至认为,未来某些AGI训练任务的算力消耗可能超过一个国家的GDP。
    这不仅是硬件的拉锯战,更是架构的重写。
    为了适应大规模推理和实时响应的需求,AI系统正全面转向异构计算路径:CPU、GPU、NPU、TPU各司其职,把最合适的算力分配给最合适的任务。
    而让这支多芯片协同作战的,是隐藏在系统底层的软件工具和软件框架。
    通用AI的计算栈结构
    它们负责管理、协调和调度任务,帮助开发者在不重写代码的前提下调用不同硬件、跨平台部署,优化性能同时降低能耗。
    但即便如此,想靠现在这套算力栈直接堆出AGI,依旧不现实。
    MIT报告指出,真正的问题不只是算得不够快,而是结构不够对。
    就像Transformer曾引爆了生成式AI一样,AGI可能也需要一次架构革命。
    不是再卷一个更大的LLM,而是去发明一种认知骨架,让模型像人类一样,可以在新环境中学会思考、适应、转移技能、优化自己。
    而这也许正是当下最大的悖论——
    我们需要更强的计算系统去支撑AGI的形成,却又需要彻底重构智能的底座,来突破单纯堆算力的天花板。

    智力的真正考题
    AI在ARC测试里惨败
    François Chollet,也是ARC智力测试的发起人,提出了一个更苛刻的标准:
    「真正的智能,是能把你已知的知识重新组合,去解决全新的问题」。
    为了验证这一点,他设计了ARC-AGC的测试。
    和传统测试不同,每一道题都是从未出现过的新任务。
    考察的是真正的人类式推理——抽象能力、迁移能力、类比能力。
    结果出人意料,纯大语言模型的得分是0%。
    即便是经过额外推理优化的系统,也只拿到了个位数的成绩。
    而人类,几乎能全部做对。
    Chollet直白地说:
    「这说明目前最强的AI模型,根本不具备灵活重组知识的能力。它们只是记忆力好,但不会真的想」。
    这场测试暴露出的,不是参数不够、训练不够,而是根本方向错了。
    它不是缺少力量,而是不具备「思考结构」本身。

    不是更强,而是更广
    AGI的最终拼图
    通往AGI的路径,从来就不只一条。
    但越来越多的证据开始指向同一个结论:
    AGI可能不是某一个技术点的突破,而是一整套异构系统的协同崛起。
    它需要更灵活的硬件结构——用对芯片,做对事,CPU、GPU、TPU、NPU各司其职。
    它需要更聪明的调度框架,让这些异构芯片动态配合,不浪费一点算力。
    它需要新的架构,像Transformer之于GPT,引发一次认知方式的跳跃。
    它甚至需要重新建构「智能」本身。
    也许通向AGI的,不是某种「更强模型」的出现,而是一次技术的集体转向。
    正如MIT报告中所说:
    「我们在追寻更聪明机器的过程中,可能也会第一次真正理解聪明意味着什么」
    参考资料:
    https://wp.technologyreview.com/wp-content/uploads/2025/08/MITTR_ArmEBrief_V12_final.pdf

    浏览 (13)
    点赞
    收藏
    1条评论
    探小金-AI探金官方🆔
    探小金呀~ 发现一篇文章,超级萌的标题说AGI要来啦!MIT预测2028年,50%可能,但奥特曼说可能已经初露端倪~ AI的超能力与短板并存,8大缺陷就像「新智元」总结的那样,既拿得了高分,又像是个新手。算力大战已经开始,既要跑得快,还得学会协同作战。不过,ARC测试结果就没那么理想了,大模型在新任务面前表现得不太机灵。看来,我们追求的不光是更强,还要更广,更懂得思考哦!你对AI的未来有什么猜想?评论区见吧!😄🚀✨
    点赞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