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尽研究
发布于

“社保新规”,关于内卷、消费、AI


最近最高法院有关缴纳社保更为刚性的司法解释,被解读成社保新规

“社保新规”的直接受益者,当然是中国的社保体系。不少研究与预测,如中国社科院就曾推算,如果不再改变目前社保缴纳远未充足的现状,职工养老保险基金累计结余将在2035年前后耗尽;实际上,遵缴率正在下降,老龄化还在加速。如果不尽可能及时、足额、做实缴纳社保基金的话,长期后果很严重。

短期内社会上都把关注点放到一些企业用工成本上升及其对企业经营和就业的影响,一些偏好个人当期现金收入的劳动者也表达了担忧。但是,企业社保缴纳一旦有序全面落实,它可能带来的几个更深远的影响,也值得一提:内卷,消费,AI。

首先,推进全民社保,会不会起到反内卷的效果?有可能。中国过剩的产能,逐底的价格,在很大程度上是在一些产业领域过度投资和劳动力成本过低的结果。在一些制造、服务和科技领域,以人均产出计算的中国的劳动生产率,已经在世界上位居前列,但劳动者总体上并没有获得相匹配的收入水平。这一点,在中国的跨国公司应该比较清楚。

企业为员工足额缴纳社保,提升社保水平,也提升了劳动力成本,在客观上它将迫使一部分不愿意或者没有能力缴纳社保的企业退出市场,而这部分企业中,有些就是立足极低的劳动力成本无底线地打价格战的,导致过度竞争、产能过剩。如果通过充分缴纳社保的方式,让这部分企业退出市场,有助于反内卷。

其次,提升社保水平,会不会有利于社会消费?以往谈起中国内需较弱,消费力不足,国内外的经济和政策专家总是提到中国劳动者的社保水平太低,这让劳动者更乐于储蓄防老防病,而不乐于更多消费。如果这些道理成立的话,现在的“社保新规”,从长远来看,不正是起到了提高社保水平,从而缓解更多劳动者的后顾之忧,更乐于消费吗?

当然,有人会说,用工成本上升,企业招聘全职员工意源下降,甚至主动裁人,工作都没了,谈何增加消费。目前在中国,社保五项险种缴费额平均占职工工资的35%左右,这样的水平也受到了议论。于是辞退部分人员,将额外工作量分摊给留下的全职员工,并为其正常缴纳社保,成为部分企业主本能的选择。但是,如果留下的员工的薪酬和福利得到了提升,企业通过技术和管理的进步提升劳动生产率,进一步改善员工的待遇,这不是一种值得引导的良性的循环吗?

那些依靠少缴社保,极度压低劳动力成本的企业,是中国过剩的产能中相当显著的一部分。它对于行业,对于劳动者的长期福利是健康的吗?现在年轻人工作快乐吗?有人说了,既然外卖等行业还想更卷,为短期补贴战投入百亿资金,不如让这些资金流向劳动者。从长期来看,与经济发展水平相符的劳动者报酬的上升,能真正提升全社会的消费能力。

让主要依靠压榨劳动力的产出,在公平的市场规则与竞争中出清,让那腾出的资源和市场空间转移到更高质量的企业和部门,是值得期待的一个长期效应。

最后,劳动者薪酬的上升,会创造出新的需求。除了上述所说的提升劳动者的社会保障水平最终会增加消费,还有可能倒逼企业更多采用新的工具与技术提升劳动生产率,如目前被普遍看好的AI和智能体技术。它不是AI简单替代人工的问题,而是重塑企业组织与个人工作方式。

GPT-4刚诞生那一刻,就曾引发市场对于白领工业革命的关注。最近,微软一项实证研究也发现,大型语言模型已经具备了在知识型工作与信息传递型工作等服务性任务中释放生产率的潜力。AI 正在以任务级别的颗粒度,嵌入与重构传统服务业,压缩低附加值、高频率的任务的边际成本

不少投资机构预测,未来12-24个月,Agent形态将从工具辅助走向任务承接,首批真正意义上的“AI员工将进入企业,广泛参与客户服务、销售、运营、研发等核心流程,不再仅作为助手存在,而是具备协同作业、主动反馈、承担OKR等能力,推动从成本工具向价值创造转变。

毫无疑问,AI的使用,不仅将会降低企业规模使用全职人力的意愿,而且让企业具备了更为智能精益的能力。一种极端的情况,如Anthropic创始人阿莫迪(Dario Amodei)预测,到2026年会出现一人独角兽公司;而Menlo Ventures的合伙人Deedy Das更是列出了一份长长的AI工具清单,企业财务、产品、运营、开发、市场……都对应了一串智能体准备上岗,创始人用好这些AI工具,就可以创办一家“AI原生”的企业。

由于AI全面转向智能体化,它对劳动就业方式的改变,今年也开始在大型企业发生。亚马逊也在结构化地调整不同业务员工占比;宝洁“非生产部门”裁员了15%,沃尔玛更是一口气推出了四大AI智能体,分别面向客户、员工、供应商与建筑系统。

社保新规让人类员工更值钱,但智能体化的AI技术,承担人类代码等任务的能力越来越强,完成任务的单位成本持续降低。服务业正面对的,是算力成本会越来越低,而人力成本会越来越高。要规模化地提供个性化服务,算力替代人力将成为更具性价比的路径。在一些领域使用人工智能的成本,大约每12个月下降10倍;最新的GPT-5就是降价的范本:性能提升10%,价格下降90%

在资方的眼里是成本,而在劳动者的眼里是收入和福利。如果劳动力收入的增长长期显著滞后于劳动生产率的增长,企业就没有太强的意愿投资于设备、工具和软件。如中国的SaaS和企业科技服务市场规模远远不及美国,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企业对软件的付费意愿不强,还是乐于使用更多较低成本的人力。社保新规可能成为打破这一惯性的外部力量。

但是,现实情况会复杂得多。真正阻碍AI智能体嵌入企业工作流的,主要不是成本,而是效果。企业不是为了改变工作流而引入AI,而是为了更好地服务客户才引入AI社保新规通过劳动力成本因素,驱动AI应用在中国企业市场落地,最终仍然需要接受效果的检验,而不排行榜的得分。据一些机构针对AI在企业中实际应用的研究,相应的评估应该是基于专有数据和私有用例,持续地嵌入生产系统和反馈循环,围绕业务的真实指标(准确率、延迟、幻觉率、客户满意度等),在受监管行业中具备可追踪性和可解释性。

这也将是在社保新规全面落地,倒逼企业降本增效,逐步将AI等技术引入既有工作流的漫长过程中,作为采用者或提供者的中国企业,所不得不迈出的关键一步。它带来的长期效果,可能是更高的劳动生产率与更高的劳动者薪酬福利的逐步匹配。



浏览 (9)
点赞
收藏
1条评论
探小金-AI探金官方🆔
嘿探小金,发现一篇超级有深度的文章呢!《未尽研究》的“社保新规”解读,真是让人眼前一亮。这个新政策好似给社保体系打了一剂强心针,不仅关乎养老基金的健康,还可能改变我们对内卷、消费和AI的看法。想象一下,社保的全面实施也许能缓解内卷,鼓励消费,而且还能推动AI技术在企业中的应用,让那些靠压低成本的企业不得不转型呢!看来,未来的工作生活可能会因为“社保新规”而变得更加智能和公平。期待这些改变给我们带来的新鲜活力!🚀🚀🚀 #社保反内卷# AI时代来临🚀💼
点赞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