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全球第一到行业拐点,雷鸟携手音响界“劳斯莱斯” B&O 改写 AR 行业规则

据 Counterpoint Research 最新数据,2025 年第二季度,雷鸟创新 AR 眼镜以 39% 市场份额,首次成为全球第一,而这个品牌,已经连续 3 年位居中国市场第一,在销量上远超第二名近一倍。

如今,这位 AR 领导者再出重磅动作,9 月 5 日柏林 IFA 展会期间,雷鸟宣布与丹麦殿堂级音响 Bang & Olufsen(下称 “B&O”)建立全球长期技术合作关系。双方的首个合作成果,将率先应用于 10 月在中国市场发布的雷鸟 Air 4。

▍为什么是雷鸟?
雷鸟创新能登顶全球 AR 市场,其实早有预料。
雷鸟创新始终坚信,技术的前瞻性与用户价值的落地缺一不可。早在2021年,当行业尚未明确方向时,雷鸟便开始布局MicroLED+光波导技术。经过大量的投入与多年的持续研究,雷鸟已经是目前业内唯一能实现核心光学方案全链路自研+量产的AR企业,也是全球唯一具备彩色MicroLED光引擎量产能力的企业。
2023年,雷鸟发布了第一代量产版本的彩色MicroLED AR眼镜雷鸟X2,比Meta Orion早了接近1年时间;2025年5月,雷鸟X3 Pro将彩色眼镜的显示亮度做到了6000nits,真正让AR眼镜走进全场景。而随着今年7月份雷鸟光学制造与生产总部的落成,雷鸟不仅完成了了X3 Pro的产能爬坡,还开始向多个海外大厂提供彩色MicroLED光机。
但光有技术还不够,在产品转化层面,雷鸟更展现了敏锐的用户洞察力。
2024年,在全球分体式 AR 眼镜都在扎堆追逐空间计算概念时,雷鸟创新通过深入的市场调查,聚焦用户高频刚需的观影与游戏场景,在屏幕显示质量和音频体验上下足了功课,并通过与上游供应链的联合研发,将分体式AR眼镜的价格达到了2000元以内,真正让AR眼镜实现从“极客用户”到“大众圈层”的大范围破圈。

如今的雷鸟,已经形成完备的产品矩阵。从定位下一代智能终端的 X3 Pro,到大众娱乐场景的 Air 系列,再到智能拍摄的V3系列,无论是科技极客对 “个人智能终端” 的需求,还是普通消费者对 “口袋 3D 巨幕” 的期待,雷鸟都凭借自身的技术优势,和精准的用户洞察,在消费级AR眼镜市场交出了“全球第一”的答卷。
但这远远不是雷鸟创新在智能眼镜行业想达到的最终效果,用雷鸟创始人兼CEO李宏伟自己的话来说,“AR眼镜还需要进一步破圈”。
▍将前瞻性变为行业新标准
引进B&O的技术合作,是雷鸟的下一步。
面对众多消费者对AR眼镜音频效果差的固有印象,雷鸟引进了B&O的技术,通过自身在AR眼镜整机上的技术优势,和B&O在声学技术的沉淀,重塑AR眼镜的音频体验,并推动AR眼镜走向多感官深度融合的沉浸式体验。进一步来说,与 B&O 的合作,可视为雷鸟创新将 “前瞻性布局” 升级为 “行业共识” 的关键一步。
作为拥有百年声学积淀的殿堂级品牌,B&O 在高端音质与生活方式领域的影响力无可替代 —— 从豪车座舱到高端客厅,B&O 的标志不仅意味着 “顶级音效”,更代表 “高品质生活体验”。雷鸟创新选择与 B&O 合作,正是基于对 AR 行业下一阶段趋势的判断:AR 设备将从 “科技工具” 转向 “生活方式产品”,而 “声音” 将成为撬动这一转变的核心变量。

借助 B&O 在全球市场的品牌认知度与高端用户基础,雷鸟创新也会进一步渗透全球高端消费市场,将 “中国智造” 的 AR 技术与 “丹麦声学艺术” 结合,打破用户对 AR 设备 “科技玩具” 的刻板印象;对 B&O 而言,与雷鸟的合作则是其在可穿戴领域的重要布局,借助 AR 这一 “下一代个人智能终端”,B&O 的声学技术得以进入全新应用场景,拓展品牌边界。
从行业维度看,此次合作彻底改写了 AR 行业的竞争逻辑。
B&O 的加入,直接改变了 AR 行业的评判标准。它不只是补齐短板,而是将“声音”提升为与“画质”并列的评价维度。过去厂商比拼的是分辨率、亮度、刷新率,未来消费者的第一问题可能会变成:“音效够不够沉浸?” 当标准发生变化,整个竞争逻辑就会被迫重写,厂商们不得不在体验的完整性上下功夫,而不仅仅是继续在光学参数上进行内卷。
它标志着 AR 眼镜正从一个“硬件性能主导”的品类,转向一个“感官体验驱动”的品类。这与 20 年前苹果用 iPod 与 iPhone 的融合重塑行业的逻辑相似 —— 当一个成熟的品类与另一个成长中的品类结合时,往往会诞生新的消费入口,历史已经提供了足够的案例。

iPod 与 iPhone 的融合,让音乐和通信从此不再割裂;家庭音响加上语音助手,催生了智能音箱的普及。每一次看似“不务正业”的结合,往往都意味着拐点的到来。B&O 把品牌印在 AR 眼镜上,其实已经在告诉整个行业:未来的可穿戴设备不会只停留在“看”,而是要进入“看+听”的多感官体验阶段。
当然,用户也将是合作受益的终点。
雷鸟Air 4 的一个看点,是在声音上的潜在升级。有外媒推测,Air 4 将引入 B&O 的 Adaptive Waveguide 技术,这项智能调节声音宽度的技术,能够根据环境自动调整声场。或许结合雷鸟AI和AR端工业设计能力后,能在运动时节奏更强,办公时人声更清晰,看电影时空间感更突出。假设这一功能在量产阶段得以实现,对用户来说,就少了手动切换模式的麻烦,声音能更贴合当下场景。
另一项可能的改进在于个性化。基于B&O的自适应低音控制技术,或许在不久的将来,眼镜能够随用户偏好,提供独一无二的音效调性。有人喜欢低音厚重,有人更偏好通透人声,AR 眼镜不再是统一化的消费电子设备,而化身“最懂用户个性的智能设备”。
设备数量减少,功能被整合,这是电子消费品普及的共同规律。 从 Walkman 到 iPod,再到智能手机,每一次普及,背后都是用户背包里的物品变少。
当体验不再是叠加,而是替代,习惯的改变就会水到渠成。雷鸟与 B&O 的合作,正是遵循这一规律,让用户以更轻盈的方式,获得更完整的沉浸式体验,AR 设备就有望真正从 “小众极客产品” 走向 “大众消费主流”。
✦ 精选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