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 15 周年,雷军的自我复盘与“逆天改命”

在创办小米的第 15 个年头,雷军第六次站上年度演讲的舞台。他坦言,过去几年小米在汽车与芯片领域的突破,让外界觉得“好像一夜之间换了一家公司”。但在他看来,这一切都并非偶然,而是源于 5 年前那场触及灵魂的反思。
2020 年,小米迎来十周年,公司上市两年,年收入突破 2000 亿,跻身世界 500 强。外界眼中是“非常非常成功”,但他内心却被焦虑和质疑包围。行业巨头如同高山压顶,网上的偏见与攻击让团队陷入内耗。“失败本身并不可怕,正视自己内心的恐惧才是关键。”雷军在演讲中这样总结。
正是从那时起,他带领团队通过四五十次、长达半年的复盘,把路径从互联网公司转向硬核科技公司,提出“5 年投入 1000 亿研发”的目标。随后的故事,从玄戒 O1 的诞生,到 SU7 Ultra 刷新纽北圈速,再到 YU7 从底牌变奇迹,都是这场复盘所带来的深远后果。
▍失败不可怕,复盘才是关键
在第六次年度演讲的开场,雷军以“触及灵魂的大反思”作为切口,把 15 年来最重要的转折点拉回到 2020 年。那一年,是小米的十周年。公司上市已经两年,年收入突破 2000 亿,正式进入世界 500 强。在许多人眼里,这是一段典型的成功叙事。但站在舞台中央的他,却选择讲述另一面:焦虑、内耗与未来的迷雾。
当时的竞争格局几乎被苹果、三星和华为牢牢压制,几乎看不到超越的可能性。创业十年,团队早已疲惫不堪,甚至有人提出是否该“歇一歇”。网上的声音更让人心力交瘁,“小米就是一家组装厂”“没有核心技术”“只会营销”的评论充斥视野。雷军坦言,自己也在那一阶段被卷入情绪的内耗,直到痛下决心:直面所有质疑,用一条新路径破局。
方法来自少年时学过的围棋——复盘。他强调,复盘不是复述过程,而是要追问三个关键问题:做对了什么,做错了什么,如果能重来,又该如何做。半年时间里,团队开了四五十场复盘会,每场长达四五小时。正是这种持续而深入的自我剖析,催生了小米的战略转折。结论是必须切换轨道:从互联网公司走向硬核科技公司,在未来五年投入 1000 亿布局核心技术。对 2019 年研发费用仅 75 亿的小米来说,这是一次需要极大勇气的豪赌,也是一场基因重塑。
方向确立后,组织也随之重构。12 位核心高管中,有 9 位是在过去五年里引入或成长起来的新面孔。外部引进卢伟冰、曾学忠、王晓雁、林世伟、刘伟等管理者,补齐了经验和方法论;内部则提拔了朱丹这样的老员工——工号 54,最早期的工程师之一,如今是芯片团队的负责人。雷军用“重新创业”来形容那段状态,重新点燃激情,引进新鲜血液,培养新一代的核心骨干。
在复盘中,一个反直觉的结论尤其刺痛人心:自研 Soc 芯片,从中低端切入没有任何机会,只有从最高端才有一线生机。苹果和华为的经验已经证明,没有一家公司是从低端走出核心芯片的。当年的松果电子选择了错误的入口,注定失败。而组织层面的错位加剧了问题——芯片子公司和手机部门各自为政,缺乏共同的荣辱与共,导致矛盾频发。哪怕创始人亲自下场协调,也无法化解隔阂,最终不得不按下暂停键。
然而,这些复盘的结论成为后来重启芯片、重构团队的基础。雷军的感受是:失败本身并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不敢直视失败背后的恐惧。
▍玄戒 O1:勇气与豪赌
小米的芯片故事始于 2014 年。那一年,刚创业四年的公司全资成立松果电子,决心自研 Soc 芯片。2017 年,第一代 Soc 上车小米 5C,当年销量达到 60 万台,看似是漂亮的开局,但内部很快意识到问题重重。自研 Soc 的正确路径不是从中低端切入,而是直奔最高端,否则根本没有机会。苹果和华为的经验已经证明这一点,松果从低端起步,方向错了。
除了切口选择错误,组织架构也是致命伤。松果被设定为子公司,与手机团队目标分离。对手机部门来说,选择成熟的外部芯片是更安全的方案,没人愿意冒着全盘崩溃的风险去支持一个不确定的自研项目。协调多次未果,冲突依然存在。结果是不可避免的:2018 年,小米不得不叫停 Soc 研发,仅保留少量小芯片项目,算是留下火种。但这并没有改变核心认知——芯片是小米绕不过的关口,任何全球科技巨头,最终几乎都成为芯片巨头。
转机出现在 2021 年初。复盘带来的新共识是:即使失败过一次,也要再次出发。团队内部争论激烈,营收在宏观与地缘环境下连跌两年,压力巨大。造车和芯片两个项目,每一个都需要五六百亿投入,让整个公司几乎透不过气。有人提出质疑:继续下去会不会拖垮小米?
在 2022 年 5 月的高管会上,讨论进入白热化阶段。最终,雷军抛出了一个问题:十年后,我们会为账上多了几百亿庆幸,还是会为彻底失去芯片机会而后悔?答案随即被定格——必须继续。哪怕失败,也要留下一个强大的研发队伍,改变这家公司的质地。
2023 年 5 月,芯片行业突然传来噩耗:一家同行的 3000 多人团队一夜解散,震动整个市场。流言四起,很多人担心小米也会放弃。为了稳定军心,朱丹召集全员会,当场传达公司决定:项目继续,绝不解散。团队这才彻底放下心。在九死一生的赛道上,坚持本身就是胜利的一半。
一年后,转折点出现。2024 年初,项目进入投片阶段,采用最先进的 3 纳米工艺,仅一次投片费用就高达 2000 万美元。5 月 22 日,第一片样品送抵北京。所有人心里都清楚,如果失败,不仅这笔费用打水漂,还可能导致整个项目延后半年,损失数十亿。那天晚上 9 点,系统顺利点亮。第二天一早,雷军接到朱丹用玄戒 O1 打来的电话——这意味着所有模块全部调通,一次投片成功。团队在机场迎接样片的场景,也成了小米芯片史上的高光时刻。
5 月 22 日,玄戒 O1 与搭载它的手机正式发布。产品表现超出预期,直接进入市场第一阵营。用户的反馈也颇具分量:和其他旗舰芯片相比,几乎没有差异。对小米来说,这句“没啥不同”是最高的肯定。在经历过松果的惨败之后,重新鼓起勇气再做一次,才是最难的部分。
雷军在演讲中回忆了一个细节:项目刚启动时,他建议继续使用“松果”这个名字,寓意在哪里跌倒就在哪里爬起。但团队坚决反对。最终选择了“玄戒”这个名字,寓意为一个庄重的承诺——小米造芯,这一次是认真的。
▍YU7:从底牌到奇迹
如果说 SU7 系列打开了市场认知,那么 YU7 则把小米汽车真正推向大众层面的热潮。2025 年 6 月,YU7 发布仅三分钟,大定就超过 20 万辆;18 小时锁单量突破 24 万。这一数字震动了整个行业,甚至因过于惊人而引来质疑。为了回应外界,公司在第二天下午四点果断公布数据,以直面市场。从最后的底牌到全民热议的爆款,YU7 的背后,是一次最激烈的战略争论,也是一次全情投入的豪赌。
时间回到 2022 年夏天。SU7 的研发进入关键阶段,当时市场上除了特斯拉,还没有一款纯电轿车真正卖得动。几乎所有人都不看好,小米内部也清楚,如果 SU7 失败,YU7 就成了最后的底牌,必须力挽狂澜。偏偏在这个时间点,理想 L9 横空出世,以“彩电、冰箱、大沙发”的大空间理念引爆市场,开启了新的赛道。于是争论出现:YU7 是否要抄作业,跟随大趋势?
会议室里的火药味一度浓烈,甚至定下“君子协议”:吵不下去就相互拉黑 24 小时,冷静之后再继续讨论。这种近乎幼稚的方式,反而帮助团队看清了核心矛盾。共识最终形成:大空间 SUV 很快会被各家蜂拥而上,竞争会异常激烈;而多孩家庭的市场体量有限。另一方面,通过和大量用户交流,他们发现,即使买了 SUV,大多数时间仍是一个人开车。于是,一个不同的方向被提出:为驾驶者设计,做一辆好看好开的 SUV,同时兼顾家庭日常使用。
这个选择无疑是冒险的。运动型 SUV 在大众市场鲜有成功案例,多数只属于豪车品牌。但团队没有退缩,他们用设计方案和空间验证证明,YU7 的内部空间不亚于 Model Y,对家庭使用已足够。最终,项目立项,以破釜沉舟的决心投入。
这种决心体现在每一个细节上。原本规划的标准版 CLTC 续航是 620 公里,已经优于 Model Y。但多次北京至上海的长途实测,让团队觉得仍然不够。时间已临近发布,无法大改,他们选择了最直接的办法:取消原标准版,把 835 公里长续航 Pro 改名为标准版,价格不变。这让采购部门几乎崩溃,却大幅提升了产品竞争力。
雷军在发布会上多次强调:这个标准版不是入门版,不是丐版,更不是阉割版,它相当于别人家的 Pro、Max、Ultra。这样的定价和续航,让 YU7 在市场上立刻具备压倒性优势。事实上,公司还专门买了三辆 Model Y,逐个拆解、逐个学习,并由衷感叹这是辆好车。正是在这样的正向竞争中,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才不断进步。
发布前的预期对比尤为鲜明。SU7 发布前,他请教了 23 位媒体朋友,其中 21 位不看好;而 YU7 发布前,再次征询时,几乎所有人都看好。压力随之而来:这款不一样的 SUV,真的能被大众接受吗?事实证明,结果远超预期。
演讲尾声,雷军引用了发布会上的那段话:YU7 是写给热爱生活的人们的一封情书。为那些清晨送孩子上学,顺路也会给自己买束花的妈妈;为那些周末带家人去露营,后备箱里却为自己留一套钓具的爸爸;为那些在烟火日常中依然怀揣星辰大海的人。这辆车属于那些拒绝平庸、依然追寻远方的人。
✦ 精选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