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红娘靠谱吗?算法终究算不出爱情的火花
该图片可能由AI生成
在现代人日益疲惫的线上交友世界中,一场由人工智能驱动的“革新”正悄然兴起。Bumble创始人惠特尼·沃尔夫·赫德等行业领袖纷纷押注AI,声称要引入“全球最聪明、情商最高”的AI红娘,用算法破解爱情密码,把用户从无休止的滑屏中解救出来。
然而,这番雄心壮志背后,藏着一个棘手的问题:浪漫关系中的“化学反应”,至今仍是科学难以解释的谜。把寻找真爱的希望寄托在完美算法上,不仅可能徒劳无功,更可能让我们失去人际交往中最真实、最珍贵的部分。
01 行业巨头的AI豪赌:真能终结“滑动疲劳”?
用户对线上约会的疲惫,平台方其实心知肚明。许多人就像在商场逛了一整天却依然空手而归的顾客,厌倦而失望。于是,一批交友应用开始转型,试图扮演“私人约会顾问”的角色。它们引入人工智能,不再只是用它来帮忙选照片、写简介,更想让它成为懂人心的“AI丘比特”。
在这股浪潮中,Bumble创始人惠特尼·沃尔夫·赫德提出了她的新愿景。在创立Bumble十年多后,她重回公司一线,这次她决心“重塑”线上约会。她认为,过去用户一直像是在黑暗中滑动屏幕:仅凭几张照片和几句简介就去判断一个活生生的人,同时也被他人草率评判,最终只剩下空虚与疲惫。
她希望用AI为这个过程注入温度与人情味。她所设想的新一代应用,将不再依赖俏皮话或身高数据这类浅层标签,而是通过与心理学家和情感顾问合作,训练大语言模型,深入理解用户的价值观、人生目标与生活信念,从而推荐真正契合的对象。
这股AI做媒的风潮正迅速蔓延。新应用Sitch通过向用户提问,然后让AI为他们提供量身定制的择偶标准。Amata则让用户先与聊天机器人互动,再由AI为他们“包装”,并推荐给其他潜在对象。
与此同时,社交巨头Meta也宣布为其Facebook Dating功能推出“AI助手”,声称能帮用户精准筛选符合条件的人选。该平台还上线了一个名为“邂逅”(Meet Cute)的功能,每周向用户推送一位“惊喜匹配”,以缓解他们的“滑动疲劳”。
就连坐拥Hinge与Tinder等主流平台的Match Group也加入了战局。其首席执行官斯宾塞·拉斯科夫(Spencer Rascoff)表示,Tinder正在测试一种更接近传统红娘的模式:基于用户的问卷回复,每天只精心推荐一位匹配对象。
02 更多信息,等于更好匹配?历史早已给出答案
AI红娘的理念听起来很美好,但它真的那么具有革命性吗?事实可能恰恰相反。
早在十多年前,像OkCupid这样的老牌交友网站就已经在使用详尽的用户问卷和兼容性评分系统了。然而,更多的信息并不总能带来更深刻或更成功的匹配。赫德自己也坦言,填写这些问卷有时“就像填医院病历一样繁琐”。
该图片可能由AI生成
2013年,OkCupid进行的一系列实验揭示了一个令人惊讶的真相:比起两个人是否真的匹配,更重要的是系统是否告诉他们彼此匹配。实验发现,当平台故意告诉那些兼容性得分很低的情侣“你们非常匹配”时,他们继续聊天的意愿反而比那些真正匹配、却被系统告知“不匹配”的情侣更高。
更讽刺的是,个人资料中的文字描述几乎无关紧要。实验显示,用户对不带文字的个人资料的评价,与观看完整资料时几乎一致。然而,一旦平台隐藏了照片,网站活跃度就急剧下滑。
基于这些发现,OkCupid联合创始人克里斯蒂安·拉德(Christian Rudder)说得更加直白:“OkCupid根本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其他任何网站也一样。”
03 算法无法逾越的鸿沟:人类化学反应的不可预测性
当然,今天的AI算法和数据收集能力已非昔日可比。各大交友平台早已运用机器学习来捕捉用户偏好、推荐潜在对象。随着技术进步与数据积累,匹配的精准度或许真能提升。但有一个根本问题始终未能解决:算法要如何预测人与人之间那种微妙的“化学反应”?
该图片可能由AI生成
除非约会公司能获取某种突破性的新维度信息,否则它们将永远面对一个无解的难题:浪漫关系中的契合度,至今仍然是一个谜。数十年的研究表明,人们确实倾向于选择背景相似的人作为伴侣。然而,当涉及性格、行为习惯、乃至常被提及的“价值观”时,并没有简单的规则可以预测谁和谁会“擦出火花”。
正如西北大学心理学教授伊利·芬克尔(Eli Finkel)所言,现实中能否擦出火花,往往带有极大的偶然性。也许只是对方随口说的一句话,正好触动你;或者一个不经意的话题,意外引出了一场投机的对话。他坦言:“目前唯一能检验两人是否合拍的方式,仍然是老办法:两个勇敢的人得真正见上一面,看看究竟会发生什么。”
04 依恋理论能成为AI的“爱情公式”吗?
即便是有研究支持的心理学理论,也很难直接变成婚恋匹配的“说明书”。以Bumble计划引入的“依恋理论”(attachment theory)为例,该理论将人在亲密关系中的行为模式大致分为三类:安全型(能信任他人,接纳爱与善意)、焦虑型(渴望亲密,容易不安)和回避型(保持距离,自我保护)。
哥伦比亚大学精神病学教授、《亲密关系:成人依恋的新科学及它如何帮助你找到并留住爱情》的合著者阿米尔·莱文(Amir Levine)解释说,从宏观上看,安全型依恋就像O型血,基本上和谁都能处得来。问题是,现实中安全型的人本来就不多,还往往早早就被“抢购一空”。
那剩下的人呢?焦虑型遇上回避型,容易互相刺激,一个追一个逃;两个焦虑型在一起,可能陷入“情绪过载”,像两只在树上对峙的猫,紧张得无法放松;而两个回避型之间,则可能因为都习惯保持距离,始终难以建立真正的联结。
不过,这绝不意味着我们应该对非安全型依恋的人避而远之。莱文强调,他写书的目的,不是给大家一个“择偶公式”,而是希望我们理解自己与他人的行为模式,学会识别彼此的需求,进而更好地经营关系。
爱情不是把人分门别类,再套用公式去配对。我们并非活在标准化的“依恋类型桶”里,心动,更不能被简化成一道可计算的数学题。
05 AI红娘:逃避的捷径,还是完美爱情的陷阱?
AI婚恋所承诺的,本质上是一条逃避情感成长的捷径。它似乎在告诉人们:你不必再费力经营关系,算法可以替你完成所有艰难的部分。
这一愿景有时甚至流露出反乌托邦的色彩。赫德曾大胆预测:不久的将来,人们将完全依赖AI“约会管家”代为求爱——从筛选对象到传递情话,全部由一个感觉不到任何东西、也不承担任何风险的机器完成,彻底取代人类互动中的尴尬与兴奋。
该图片可能由AI生成
即便对那些不愿让科技过度介入私生活的人而言,AI红娘的理念依然充满诱惑:更完美的算法,就能带来更完美的伴侣、更完美的爱情——就像按下开关,立即从寻觅的疲惫中解脱。
但真相是:一段关系能否幸福,不仅取决于你找到谁,更取决于你是一个怎样的伴侣。依恋理论等心理学工具,本意是帮助我们自我觉察、而非评判他人。毕竟,改变自己永远比改造别人更实际。但说到底,我们真的愿意让人类最珍贵的情感联结,变得如此简单直白,连机器都能轻易破解吗?
至少在可见的未来,爱情依然保持着它的神秘。这也意味着寻找真爱的过程,大多时候依然令人头疼。但正是这份不可预测,让每一段真正的联结都显得如此独特,没有任何算法能够提前编写,也没有任何数据能够解释。
AI或许能成为不错的助手,但它永远替代不了两个真实的人,在不确定中相互靠近,在笨拙的尝试中,发现那份只属于彼此的化学反应。(文/腾讯科技特约编译金鹿,编辑/赵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