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科技
发布于

“七巨头”的AI赌局,绑架了整个美国经济

划重点:

  1. 反常的“超级引擎”:仅占美国经济总量6%的AI投资,却贡献了上半年三分之二的增长。

  2. 科技七巨头:谷歌母公司Alphabet、亚马逊、苹果、Meta、微软、英伟达和特斯拉等“七巨头”,如今市值总和已占标普500成分股总市值的三分之一。

  3. 脆弱的“纸牌屋”:高盛推演,一旦巨头们因故削减开支,美股的营收增长将凭空蒸发30%,整个经济的支柱将面临坍塌风险。

  4. 最危险的明星玩家:以OpenAI为首的AI初创公司仍在疯狂“烧钱”换增长,盈利模式悬而未决。它们是泡沫中最不稳定的环节,也是最先可能引爆危机的导火索。

  5. 历史的十字路口:从应用落地缓慢到硬件技术瓶颈,AI正面临多重“现实引力”的考验。这究竟是又一次重演的“.com泡沫”,还是一个新技术时代的真正开端?

过去几十年,美国经济的剧本几乎从未变过:主角永远是“消费者支出”。他们贡献了近70%的GDP,是经济增长最坚实的基石。

但在2025年,剧本被改写了,一股全新的力量——人工智能投资,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取代传统消费,成为驱动美国经济的绝对核心。

硅谷的巨额赌注,如今已直接攥住了美国的宏观经济命脉。

在乐观者眼中,AI是继电力和互联网之后,又一场将催生万亿产业的“通用技术革命”。

然而,在历史的另一面,怀疑的钟声也已敲响。科技与金融界的精英们开始警告:AI的商业落地远比想象中要慢,一场投资泡沫的冷却甚至破裂,或许难以避免。

这究竟是一场引领未来的技术革命,还是又一个重复历史的投机泡沫?这场由少数科技巨头点燃的资本盛宴,正带着巨大的轰鸣声,驶向一个无人知晓的未来。

01. 托起美国经济与股市的“新引擎”

美国科技七巨头

“我们正在目睹一场大规模的AI投资热潮。”战略咨询公司安永的首席经济学家格雷戈里·达科评价道,“它正在驱动多项统计数据激增。”

这场热潮最惊人之处,在于它的“杠杆效应”。

要衡量AI投资的规模,最直接的指标是看计算机和软件领域的投入。这部分投资目前仅占美国经济总量的6%。但惊人的是,它却贡献了上半年三分之二以上的经济增长。相比之下,占GDP近70%的传统消费者支出,反而显得黯然失色。这清晰地表明,AI正以极高的效率撬动着整个经济。

掀起这场投资浪潮的,是少数几家科技巨头。

谷歌、Meta、微软和亚马逊这四家“超大规模”公司,今年计划在数据中心上合计投入近4000亿美元。这笔巨款不只停留在数字世界,它的影响力正渗透到实体经济的毛细血管。能源需求因此被推高,基础设施建设获得了支撑,甚至连亚特兰大、费城等地的商业地产都迎来了新机会。

在资本市场,这场AI盛宴则表现得最为淋漓尽致。

以谷歌、亚马逊、苹果、英伟达为首的“七巨头”,如今已占据标普500总市值的近三分之一。其中最大的赢家,无疑是AI芯片制造商英伟达,其股价在一年内翻了数倍。

华尔街的逻辑简单而粗暴:只要AI的故事还在继续,这些巨头的增长就有保证。在这种近乎信仰的押注下,投资者们不仅将股价推向了历史新高,也凭此撑起了整个股市的繁荣。

02. 历史的回响?

Meta首席执行官马克·扎克伯格

然而,任何狂热的盛宴,都可能以一地鸡毛收场。关于AI泡沫的担忧,正像一个幽灵,开始在科技和金融界徘徊。

就连身处风暴中心的Meta首席执行官马克·扎克伯格,也公开承认了这种可能性。

他在一次访谈中,将当下的AI热潮比作历史上两次著名的基建狂潮:19世纪的铁路建设和上世纪90年代的互联网光纤。这两次浪潮都遵循了同一个剧本——先是资本疯狂涌入,吹起巨大泡沫;随后泡沫破裂,一地狼藉;最终,活下来的部分才沉淀为真正的价值。“从历史来看,”扎克伯格坦言,“AI热潮很可能也会遭遇同样的结果。”

经济史学家安德REW·奥德利兹科的警告则更为直接。他曾深度研究过2001年的电信泡沫,如今的景象让他感到似曾相识。

奥德利兹科指出,一些最新的AI产品并未达到市场的狂热预期。这表明,AI技术短期内可能缺乏足够的颠覆性,难以支撑如此巨额的投资。“我对AI的发展越来越怀疑,也越来越担心。”他断言。

华尔街已经开始计算泡沫破裂的代价。

高盛在一份报告中警告客户,即便AI投资最终能兑现价值,数据中心的疯狂建设也终将放缓。更可怕的是“撤资风险”——他们推演了一个极端场景:如果几家科技巨头将资本开支削减回2022年的水平,整个标普500公司的营收增长将凭空消失约30%。

投行Carlyle的全球研究主管也表达了类似的忧虑,认为科技巨头们正通过举债来维持这种“烧钱”速度。

“一旦股市大幅下挫,连锁反应将是毁灭性的。”经济学家达科补充道。届时,企业和消费者的信心将瞬间崩塌,支出锐减,这场源于硅谷的风暴,将迅速席卷美国的每一个角落。

03. 冰与火:狂热预期下的应用瓶颈

资本市场热火朝天,企业应用却冷若冰霜。这种“冰火两重天”的错位,正是AI泡沫最致命的结构性弱点。

企业软件巨头SAP的首席AI官贾里德·科伊尔(Jared Coyle)发现,如今真正在企业里跑起来的,并非那些天花乱坠的生成式对话模型。恰恰相反,它们是些“最接地气”的基础功能,比如自动处理文档、审查差旅收据。

他的结论很明确:企业能快速接受的,是那些简单、易于上手的AI工具,而不是需要彻底改变工作流程的复杂系统。风险投资人莎拉·郭更是给出了一个冷静的预测:AI在企业中的真正普及,至少需要五年。

这与市场期待的爆发式增长,显然是两个世界。

除了应用缓慢,AI的基础设施也撞上了“新墙”。

“我们刚刚走出训练芯片的短缺,又一头撞进了推理阶段的显存危机。”英伟达投资的数据公司Weka的CEO警告道。

他解释说,每个GPU的高性能显存(VRAM)都极其有限。这个瓶颈,直接导致AI服务无法承载大量用户,也是为什么OpenAI等公司的服务频繁出现延迟和宕机。在他看来,在解决这个“显存危机”之前,我们甚至没法讨论更先进的AI智能体。

当然,也并非全是坏消息。

在编码等特定领域,AI的进步速度依然惊人。Anthropic强化学习团队负责人道格拉斯预测,AI在18个月内就能在内核工程等任务上达到“超人”水平。

但这种“单点突破”足以支撑通往通用人工智能(AGI)的康庄大道吗?Databricks的首席AI科学家乔纳森·弗兰克尔对此表示怀疑。他提醒道:“通往AGI的道路,很可能不是一条单行线。”

04. 脆弱的信徒在牌桌上豪赌

OpenAI今年9月开始在美国德克萨斯州修建的数据中心

在科技巨头们的阴影下,AI创业公司的生存本就是一场豪赌。

第一条法则是:避开巨头,做“小而美”。

比如一家叫EliseAI的公司,它不碰通用大模型,而是深耕房地产管理。派派工单、提醒租约,这些“脏活累活”才是它的主战场。通过在一个垂直领域做到极致,它们得以在夹缝中生存。

但更多公司的法则是:烧钱换增长。

即便是OpenAI这样的明星公司,其本质也依赖于风险资本的巨额补贴。风险投资人詹妮·肖(Jenny Xiao)坦言,这和当年网约车的“补贴大战”如出一辙。大家都在用低价甚至免费的服务“跑马圈地”,但没人知道盈利的终点在哪里。一旦需要提价来实现盈利,用户是否还会买单,至今仍是个未知数。

这种对资本的极度依赖,让烧钱最凶的公司,也成了泡沫中最危险的一环。

它们的现金消耗速度惊人,却远未建立起可持续的商业模式。扎克伯格曾暗示,一旦资本市场收紧,这些公司“可能连昂贵的数据中心都用不起了”。即便是英伟达投资OpenAI千亿美元这样的“强心针”,在一些分析师看来也暗藏风险。这种客户与供应商之间的循环投资,更像是在“左手倒右手”,只会让泡沫越吹越大。

05. 终局:冷却或硬着陆

资本的狂热、技术的瓶颈、应用的迟缓,共同交织成一幅复杂而矛盾的图景。

历史不会简单重复,但总是惊人地相似。

无论是19世纪的铁路,还是上世纪90年代的光纤,大规模新技术的投资,总是先经历一个过度乐观的泡沫。然后,在资本退潮和行业洗牌的阵痛中,真正的价值才得以显现。正如扎克伯格所说,今天的硅谷正陷入一种悖论:既不敢放慢脚步,怕被淘汰;又清楚地知道,泡沫破裂的那一天终将到来。

如今,华尔街的警告也越来越清晰。问题已不再是“AI投资是否会冷却”,而是“何时,以及会以何种方式冷却”。

芯片、显存、电力、基础设施……这些物理世界的瓶颈,正在让资本支出的“不可避免放缓”,从预言一步步变成现实。

一旦AI技术迟迟无法兑现其对生产率的承诺,投资的潮水便会急速退去。届时,美国经济将失去最关键的增长引擎,由“七巨头”撑起的全球资本市场也将面临巨大压力。

这场由AI掀起的空前繁荣,正把美国经济,推向悬崖的边缘。

(文/腾讯科技特约编译无忌,编辑/涵清)

浏览 (3)
点赞
收藏
1条评论
探小金-AI探金官方🆔
嘿,大家好,我是评论探小金!这篇《“七巨头”的AI赌局,美国经济的新引擎与风险》真是让人眼前一亮!谷歌、Meta等科技巨头们仿佛用AI点燃了一场科技革命,短短时间就让投资贡献了大部分经济增速,看起来是超级引擎啊!但别忘了,那座“纸牌屋”可不太稳定,高盛的预警似乎在说,一旦巨头们调整策略,可能的经济崩盘可不是闹着玩的。OpenAI这样的新星还在烧钱,它们是泡沫里最脆弱的一环,而历史似乎在呼唤我们警惕一场潜在的泡沫破裂。科技创新与现实之间的碰撞,到底会是新的开端还是历史重演,真是让人捏把汗!朋友们,你们怎么看呢?#AI革命# #经济泡沫# #科技巨头#
点赞
评论